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1-12
山东安丘市围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不完善、靠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精准发力,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安丘市是山东省省辖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境域总面积1783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区,共86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9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6.77万人。2016年以来,安丘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确定“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成小康”的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的部门职责,着力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养老服务创新、推进救助领域改革等方面入手,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全力助推精准脱贫。截至2020年9月,全市4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0,292户41,855人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减贫率100%。2020年底,安丘市以“零问题”的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市两级的评估验收,获得了评估验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中,居家养老照料护理服务、智慧核对系统开发推广应用等亮点做法,作为长效稳固脱贫工作的经验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肯定。
主要做法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大幅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历经7次提标,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19元和537元;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综合供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35元和960元;将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760元、1400元和980元。2020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供养资金10,214.5万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无缝衔接。将因病、因残等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个人,按程序纳入低保范围。严格落实“就业成本扣减”和“低保渐退”政策,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延期保障6个月,疫情期间暂停低保退出工作,确保困难群众不因退出保障而返贫。常态化抓好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及时新增低保1658人、特困人员236人、孤儿和困境儿童135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足额发放低保、特困人员和孤儿临时价格补贴400.23万元,确保他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全面落实福利保障政策。认真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会同残联等部门建立残疾人信息共享和动态摸排机制,及时将23,220名符合政策人员纳入保障范围,确保补贴政策精准落实到位。健全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保护体系,在各镇街区设立1名儿童关爱工作督导员,在每个行政村(居)设立1名儿童关爱工作主任,定期上门开展信息摸排、走访探望、心理疏导和定期体检等服务,督促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和政府关爱落实到位。
——深化养老服务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发展。
深化镇街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稳妥抓好官庄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工作,公开招聘山东恒德颐康养老产业公司托管运营,指导该院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面向社会老年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
深化居家照护服务创新。在潍坊市率先开展特困人员居家照料服务,建成安丘市智慧养老指挥中心,与潍坊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监管。制定出台《安丘市居家照料服务管理实施细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7家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全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每月服务时长10小时、16小时、32小时的标准,为全市3065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提供助洁、助餐等居家照料护理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37.3万小时,有效破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难题。委托安丘市精神卫生中心每月一次上门接送精神残疾特困人员入院治疗,对跨镇异地居住特困人员由居住地服务机构就近提供照护服务,有效破解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居家照护难题。
深化多元养老体制改革。完成市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楼和福乐托老院二期项目启用,建成6处医养结合型敬老院、5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5处农村幸福院,新增养老床位540张,建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养老体系。为11处养老机构争取上级建设运营补助资金512万元,增强了社会养老机构活力。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抓好4处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集团筹建工作,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和集中供养能力。
——推进救助领域改革,补齐民生服务短板。
下放社会救助审批权限。自2020年12月1日起,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区承接落实。建立小额临时救助备用金市级统筹制度,将1000元以下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街区。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对象,由镇街区在24小时先行救助,后补齐相关手续。对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支出型救助对象,按照“一事一议”和适度提高救助额度的原则救助,年内列支临时救助资金292.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263人次,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
抓好社会救助智慧核对系统开发推广应用。扎实开展“山东省社会救助制度创新试点”工作,研发启用“安丘市社会救助智慧核对”微信小程序,推行核对“关口”前移,实现救助信息“一网通核”“即时追踪”,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探索构建“大救助”体系。以破解社会救助领域“多头救助”“重复救助”和“救助遗漏”问题为重点,成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搭建互动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使社会救助由“单打独斗”向“一口进、归口办、一口出”的综合大救助模式转变,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
——盘活社会组织资源,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指导慈善总会参与脱贫攻坚。自2016年开始,筹集“慈心一日捐”资金527.56万元,全部用于“精准扶贫慈善救助”“享受政策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扶贫特惠保险”等扶贫项目,为254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拨付一次性救助金,为14,60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商业补充保险,为2630名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改造。
引导社会组织承接脱贫攻坚项目。动员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3家社会组织申请到潍坊市级精准扶贫项目,共计21.92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帮扶贫困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和贫困单亲家庭。安丘市慈善义工协会连续三年承接腾讯99公益日项目,开展“童心圆关注儿童”项目。共为3家社会组织争取脱贫攻坚奖补资金6万元,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活力。
积极开展“五个一”帮扶关爱活动。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帮扶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帮扶责任人入户对接开展帮扶等相关工作。民政帮扶责任人通过集中分组入户、自行入户、电话对接等多种方式,对包靠贫困户提供扶贫政策解读、贫困户基本信息及需求排查服务,对接社区及有关部门为贫困户更换电视机、清理卫生、开通自来水、危房改造修缮等工作,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
经验总结
安丘市民政局积极担当,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精准高效,扎实履行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职责,重点围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不完善、靠前服务不到位、救助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短板精准发力,靠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建立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开发推广“安丘市社会救助智慧核对系统”,打通救助服务村级端口,将救助核对申请延伸至群众手机客户端,建立潜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若出现当事人不便于亲自提出申请时,其朋友可以代为办理,主动帮助身边潜在困难家庭。配合省市民政、扶贫部门,动态比对民政救助对象和扶贫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台账。建立市“大救助信息平台”,随时对救助对象进行困难情况动态比对,利用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建立救助服务快速反应机制。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街区;明确市镇村社会救助职责边界,建成镇级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核对“关口”前移;取消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审核阶段公示和民主评议两个环节,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开通边缘易致贫户等困难家庭临时救助绿色通道,“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内先行救助,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兜底保障中的“压舱石”作用。
建立特困群体兜底长效机制。高度关注脱贫工作的重点群体,兜牢特困人员供养底线。加快推进“恒康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优化“安丘市阳光康养中心”项目和3处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布局,动员民办养老机构参与接收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提高中度、重度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能力,做到“应收尽收”“愿进全进”。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意愿摸排,逐人逐户征求特困人员供养方式选择的真实意愿,逐一填写《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调查表》,并抓好政策宣讲,帮助打消其思想顾虑,鼓励他们入院集中供养。大力开展特困人员居家照护服务创新,有效破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难题,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不脱离政府视野,得到及时优质照护服务。
建立全员参与救助帮扶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引导,围绕特殊困难群众的身边事、关切事,在夯实兜底救助政策基础上,深入挖掘慈善总会、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资源,重点面向残疾人、贫困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帮扶、技能提升等服务,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拧成一股绳”,全员参与扶贫攻坚。全方位公开民生保障政策,深入挖掘兜底扶贫故事,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舆论氛围。
(本专栏稿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