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10-22
□中国改革报记者 吴限
“叮叮叮!”又是一年金秋九月,又到开学季,湖南衡阳城乡校园又热闹起来了。然而,位于衡东县吴集镇的南山小学却显得十分冷清。9月1日,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在这所小学坚守43年的老教师文端云正在给唯一的学生文声祥上着最后的“开学第一课”,窗外,树荫下的知了不停地鸣叫,窗内,文老师讲课的声音依然那么洪亮……
一次抉择
43年的坚守
文端云从小就崇拜、尊敬老师,在他的心目中,教书育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在1978年7月高中毕业后的第二个月,他积极参加了民办教师考试并顺利被录取。
就这样,文端云的教学生涯由此开始了。这一次抉择,便是43年。
“刚参加工作时这里是村办中学,学生近300人。到了1987年,村里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将村办中学切掉并入乡办中学,这里就变成了一所小学,当时有五个年级100多名学生。”文端云回忆。
文端云清楚地记得,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南下打工潮正逐渐兴起,几年里村里80%以上的年轻人纷纷赴广州等地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喊他一起去打工,每月动辄有600元~900元的工资。虽然作为教师的文端云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但他不为所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山村(彼时称‘太阳村’)交通极为不便,全村没有马路,只有一条人行道。”文端云说,如果教师都去打工,村里的孩子们要爬山走远路到外地上学,不仅不方便,学生家庭每年的学费、路费等支出也会增加不少。
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文端云拒绝了村里年轻人的好心邀请。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坚守偏远的南山村教书,直到退休的那一刻为止。
随着文端云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当地村民也越来越认可这位民办教师。1995年时,乡镇上条件更好的洣桥完全小学希望调走文端云,但他再次拒绝了。然而,这一次不仅仅是他不愿意走,南山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极力挽留文端云,不希望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被调走。文端云再一次选择坚守!1998年,当了整整20年民办教师的文端云终于转正。转正后,乡镇上其他的两所学校也先后希望调走他,但文端云都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回顾43年的教学生涯,文端云早已记不清他教了多少个学生。有村民帮文端云统计过,南山村30%的人都是他的学生。
一师一生
最后的“开学课”
衡东县城到南山小学不过二三十公里路程,但由于道路曲折,驾车需近1小时才能抵达。斑驳的墙壁、“脱皮”的水泥地、“花白”的黑板……南山小学的大教室充满年代感。43年来,文端云也见证了南山村、南山人和南山小学的发展变迁。
“这些年来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有了钱后在城里买了房子,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所以现在村里的学生逐渐少了。以前村里大多是稻草屋,现在小洋楼随处可见。”文端云说道。
今年的9月1日对于文老师来说,有点特殊。
当天一早,文老师一早就来到学校,等待学生前来报到。可是直到早上10:00左右,他才等来了唯一的一个学生。经询问得知,另外3个学生一个随父母到县城的小学就读,其他两个正在镇上的完全小学报名。
“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村里1/3以上的人都是我的学生,还有9个月就退休了,原本想在这里退休,现在看来是不行了。”文端云带着几分失落地说,因为生源逐年萎缩,南山小学的办学规模不断缩减。到上个学期,学校仅剩下文端云和4名二年级学生。
但是即便只有一个学生,规定的程序也不走样。检查完暑假作业后,文老师带着唯一的学生举行了升旗仪式,师生俩一边唱着国歌,一边把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随后,两人走进教室,正式开始上“开学第一课”。
放学后,文端云牵着孩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文声祥的奶奶表示,她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都是文老师的学生,虽然邻近洣桥完小有校车接送,教学条件也更好,但从情感上讲,并不希望南山小学被撤掉。
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文端云虽有不舍,但他知道,邻近的完小条件更完善,完全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
送走唯一的学生,文端云拿起扫把清扫本就很整洁的校园。大山深处,南山小学是否还能继续存在,目前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