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10-15
□何玲
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布的一起判决书,揭露了数据造假和流量造假的秘密:被告A公司通过某软件帮助快手主播对其直播关注数、粉丝数、点赞量及评论次数等进行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受到明显误导,对虚构数据及用户评价产生错误认知,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其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损失100万元。
网络主播通过购买软件服务,增加围观人数、评论数、点赞数。流量越多,数据就越漂亮。数据漂亮,就意味着金钱和收益滚滚而来。数字流量变成了资本操控市场的“手段”。杭州的这起案件充分说明:你看到的百万人气主播,很可能就是买来的,漂亮的数据是可以刷出来的。
《经济参考报》曾对网络数据流量造假的手段进行过深入分析:很多制造虚假流量的不法分子手中平台账号都是通过QQ群、微信群、贴吧等渠道打包买来的,这些账号早期被其他不法人员利用黑客手段破解并出售。同时,由于很多社交或电商、短视频平台可以通过同一账号“关联登录”,致使不法分子手中的这些账号可以用来刷不同平台的数据流量。
《钱江晚报》发表的评论直言,真实数据是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数据失实、失真,误导消费者,不仅会冲击市场的正常经营行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还会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平台的公信力。
流量造假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江西日报》发表文章分析,首先,它对整个互联网经济发展是一种伤害。数据失真会使得参照数据评判价值的标准失灵,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低俗胜过高雅”等现象就会发生。其次,流量造假不仅仅是伤害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生态,还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数据造假的危害,从行业行风来看会带坏行业价值取向。最后,流量造假已涉及违法,严重的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因此,一方面,投机取巧的资本方需高度警醒、深刻反省;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让已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能起到守牢底线的作用。
如何斩断数据流量造假之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文章表示,斩断流量造假的灰色利益链,仅止于揭露是不够的,还要像杭州互联网治理那样,高高举起法治的利剑,让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为其刷流量的行为买单,有效遏制住流量作弊、数据注水的冲动,从根本上铲除这一乱象生存的土壤。唯有用好法律,提高平台责任意识,破除“唯数据论”,才能斩断流量造假之手,让诸多利益相关方不被虚假流量捆绑,还互联网直播生态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