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10-15
——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实践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七彩云南,“象”往的地方。2020年3月,一群亚洲象离开原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移,向北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径玉溪、红河、昆明,在当地社会各方的呵护下,安全渡过沅江干流,8月13日返回普洱。
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上,亚洲象迁徙案例通过LED屏展示了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
“共存、共生、共进”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唯一一个线下展的主题。278幅图文展板通过LED屏矩阵、流水屏、互动魔墙等多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展示云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利用的实践与成效,呈现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
彩云之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是中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嘱咐,“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
近年来,云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整体布局,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园扶荔宫,绞杀、独木成林等热带雨林特色景观,美洲凤梨科植物、王莲等植物,非洲的棕榈、咖啡属等植物,以及望天树、见血封喉等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代表植物,吸引了COP15与会嘉宾和记者的目光。
据中科院昆明植物园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科院昆明植物园是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段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的综合性植物园。目前,已建成山茶园、中乌全球葱园、扶荔宫温室群等17个专类园区,收集保育植物7000余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它使中国的野生生物种植资源,特别是中国特有种、珍稀濒危物种等物种资源安全得到保障。
“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与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院长杨正权介绍,云南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夯实了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生态基础,擦亮了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明确划定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9%。境内六大水系上游区,特别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约70%的面积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云南坚持深化改革与示范创建并重,空间规划改革在全省展开,河长制全面铺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执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水污染防治和水功能区管理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构建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
在COP15开幕式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从减少污染、恢复退化土地、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到解决贫困和追求更广泛的人类发展目标,她对中国过去几十年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行动表示钦佩。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国家行动者参与度大幅提升让她深受鼓舞。
七彩云南,美丽中国,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