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1-10-11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以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为抓手,对口帮扶贵州贞丰县和义龙新区,取得显著成效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东海之滨文化经济强区;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和义龙新区,黔西南风景秀丽山城——分别位于祖国东西部、相距2000余公里的地区,以对口扶贫、携手合作为契机,共同演绎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互助山海情。自2018年起,海曙区坚持以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为抓手,与贞丰县和义龙新区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相关部门紧密协作,聚焦脱贫攻坚,多方联动协作,强化责任落实,在多领域、多层次开展不同程度的协作帮扶,取得显著成效,全力推进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海曙区全年接收对口地区劳动力超过1000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529人,任务指标完成率503.81%,同比增加106.64%;精准培训1082人次,累计选派111名、接收95名专技人才开展对口帮扶和学习交流活动。
主要做法
政府牵线,搭建协作桥梁
持续运行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机制,完善“全局研究谋划、领导带头推进,两地党政互访对接,多方联动协作”机制,通过“劳务协作站”“专业第三方”“临时党支部”,两地三方齐向发力,全方位对接劳务用工信息,畅通劳务就业合作渠道。
信息互通更趋完善。严格落实日常工作通报、一月两报、跨区域就业信息发布和来宁波就业人员信息互通等4项制度。多轮开展重点企业劳务用工需求排摸,加强人岗适配,积极开发爱心岗位,加大扶贫协作资金投入,确保劳务协作出实招、见实效。
线上线下有序输送。今年年初,两地人社部门主动对接,联合坤创等第三方人力资源驻点专人,开展精准排摸和宣传发动,研究制定“点对点”输送、“一站式”返岗劳务输送方案。开宁波市先河,首次包机接返黔西南州务工人员155人,促成员工顺利返岗,取得良好效应,在中央、省、市级媒体广泛报道。
创新模式助力就业。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结合当地“赶集”文化,在贞丰县和义龙新区两地密集举办11场次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招聘活动,并将宁波市民营企业招聘月概念带给对口扶贫地区的求职者们,有效推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及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实现充分就业。
老乡引路,帮带就业脱贫
积极培育劳务协作带头人,出台招工新政鼓励企业员工“以老带新”,通过发挥“人缘、地缘、血缘”关系作用,以组团帮扶形式,实现助力脱贫攻坚和保障企业用工的双赢局面。截至目前,已发放“以老带新”招工补助15.6万元,惠及企业103家次、312人次。
例如,广博集团李桂花作为海曙扶贫典型人物,通过企业培养和自身努力,一路从学徒做到压痕组长,从企业“新员工”再到明星“招工员”,吸引帮助30余名曾为贫穷所困的乡亲来宁波务工,相关事迹多次在省市级媒体上宣传报道。创业失败辗转到广博集团上班的1989年出生小伙儿刘维罡,与老乡兼工友李桂花一起卖力宣传,带了10余个老乡来宁波工作。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曙区企业无法参加现场招聘会。通过推广“以老带新”招工模式,老员工可以细致介绍公司的招聘条件、务工地点、薪资待遇、福利保障等信息,打消老乡外出就业顾虑,有效带动当地求职者实现就业。今年以来,有100余名当地务工人员到海曙区爱心企业开启新的工作和生活。
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在与对口地区开展劳务协作过程中,海曙区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引进来”和“输出式”交流培训并重,累计甄选111名媒体宣传、农林水利、土木工程、教育卫健等领域专技人才赴受援地开展送教、送医等帮扶活动29次,共计接收95名贞丰县、义龙新区专业技术人员来海曙挂职学习,开展专技人才培训625人次。同时,为建档立卡人员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以“技能需求班”“企业订单班”等形式累计培训1082人次。
海曙区多家企业形成政府组织招聘为主、自主灵活招聘和社会化委托代聘为辅的招工模式,岗位需求包含从一线普通操作工到基层管理员、设计员、中高层管理员等多层次工种,并积极与当地职技院校建立合作,灵活制定岗位计划。今年,海曙区新吸纳贞丰县29名职技院校的毕业生到广博集团就业实习,提供免费食宿,确保综合待遇普遍超过4000元/月。
专业驻点,持续关爱稳岗
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动态跟踪管理,为身处异乡的务工人员提供用心用情服务。
积极发挥劳务协作站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局领导带队基层服务小分队,以点扩面联系对接辖区企业,扎实做好用工监测、余缺调剂、权益维护等工作。先后赴艾森饰品、兴华灯具、君禾泵业、帅特龙等企业了解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共同应对稳岗发展问题。
重点关注深度贫困村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联合民政部门发动社会组织对深度贫困村贞丰县卡务村贫困劳动力开展走访慰问,开发用工门槛低薪资待遇有保障的爱心岗位,并对工作不适应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岗位余缺调剂。
多举措并行诚意留岗。海曙区作为黔西南务工人员的“第二故乡”,在端午、中秋、国庆期间,海曙区人社局领导分赴广博集团等地对当地务工人员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并召集建档立卡劳动力进行稳岗座谈,组织搭建企业活动阵地和亲情连线,在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社会关爱。
切实强化政策帮扶。对招用对口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企业给予劳务协作补助和爱心岗位补贴等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发放扶贫各类补贴惠及企业54家次、518人次,共计174万余元,有效提高企业开发就业扶贫爱心岗位、吸纳扶贫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积极性。
存在问题
组织化输转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地域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贞丰县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偏好选择东阳、义乌等老乡聚集区就业,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务工人员更多选择就近就地就业,两地对口劳务协作组织化输转工作难度逐步加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许多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普工类岗位或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部分技术工种又面临招工难等问题。
关爱稳岗和后续跟踪服务有待加强。受编制职数影响,目前从事扶贫劳务协作的基础力量仍稍显薄弱,加之目前扶贫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在贫困劳动力后续服务、信息比对确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岗员工长远职业规划有待合理化。目前在岗人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日常从事机械化流水工作。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考虑,但因社会原因和自身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进一步实现职业晋升。
相关建议
持续提升组织化输转程度。努力发挥劳务机构和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作用,不断拓宽供给渠道,优化供给服务,强化精准对接,保障有序流动调剂,提高人岗适配度和组织化留用率。
多元化探索劳务协作新渠道。坚持产业扶贫、技能扶贫多方发力,在持续开发爱心岗位的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定向委培等方式,大力推广“以老带新”等经验做法,多元化拓宽劳务协作渠道,进一步促进扶贫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多方合力持续加强稳岗关爱。持续通过政策激励、市场引导等方式,协调鼓励企业提高建档立卡人员工资待遇、生活保障,促进稳定就业。借力两地干部挂职交流,进一步充实扶贫劳务协作工作力量,加强稳岗关爱工作。积极建议完善国家级扶贫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优化大数据比对,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员信息服务的精准度。
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模式。建立紧密联系,探索动态分层、层级递进的培训模式,对有提升就业技能意愿的务工人员,积极介绍合适培训机构,鼓励员工再回炉再改造,真正做到提升自身软实力,为下一步晋升做好充分准备。对有创业计划的务工人员,对接相应平台,引导这类务工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帮扶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本专栏稿件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