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前“双查” 让信贷资金投放更精准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0-12-28

山东新泰市将社会信用信息与银行征信双结合,在金融贷款领域全面实施贷前审批环节中,查询人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用以定性,查询社会公共信用信息用以定量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何玲

“现在去银行申请信用贷款,不仅要查征信,还要查公共信用信息,听说信用越好,信贷额度越高。”9月23日上午9点半,在山东省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大厅,市民李先生在新泰信用报告自助终端机设备上,通过扫描二代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操作,仅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就免费拿到了个人信用报告。

公共信用信息作为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现。记者从新泰市发改局了解到,从2019年7月1日开始,在全市14家金融机构应用实施了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和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双查询”机制,即在金融机构贷前审批流程中即需要查征信信息,也需要查公共信用信息。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征信信息的融合,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全、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防范了金融风险,优化提升了社会信用环境。

定性+定量

让信用画像更精准

今年5月初,山东安途制动材料有限公司为尽快实现复工复产,向新泰市农商行申请500万元贷款。几天后,农商银行就为该公司发放了信用贷款500万元,利率执行贷款基准利率4.35%。

“我们在贷前‘双查询’后发现该公司不仅历史信誉良好,还获得了国内外多项荣誉和专利,于是这笔信用贷款很快就批下来了,既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谈及双查制度,新泰市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共信用信息是对金融征信信息的有益补充,能帮助金融机构更加精准的描绘授信主体画像,从而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联合激励活动,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发更多的‘信易贷’守信激励产品。”

公共信用信息有效地归集共享是实施“双查”制度的前提。记者从新泰市发改局了解到,新泰市专门印发《信用信息归集和运用管理工作方案》,并将信息报送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事项,有效解决了数据归集渠道不畅的问题。截至目前,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累计归集公共信用信息2423万余条,涉及全国各领域红黑名单、严重失信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各类正面及负面信用信息等。收集全市法人基本信息10.8万余条,自然人基本信息103.6万余条,基本建成法人及自然人数据库。

新泰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泰市在金融贷款领域全面的贷前审批‘双查’制度,是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促进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用信息有效融合的重要举措。查询人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用以定性,查询社会公共信用信息用以定量。所谓定性就是判定申请人的金融征信记录是否具备贷款条件;所谓定量,就是对贷款申请人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进行有效甄别,实施综合信用评定,决定其贷款的额度或者利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已先后为7000余名自然人、200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自主查询信用记录服务。

激励+惩戒

提升贷款人守法诚信意识

“今天的信用,就是明天的财富。”不久前,青云街道尹家庄村村民尹训柱所经营的工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急需部分周转资金,因没有抵押物、找不到担保人,一时半会儿贷不出款。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没想到靠着平时在村里人品好、口碑佳,他在市农商银行轻松贷到了30万。

据介绍,新泰市农商行针对个人创新开发的“信e贷”产品,只要客户的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记录良好就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微信等线上渠道,自助完成征信授权、贷款申请、合同签订和贷款发放。

目前“双查”机制已成为新泰市各大金融机构贷前的“规定动作”。基于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为各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信贷风险、开发信贷激励产品提供了有效支撑。例如:邮储银行新泰支行推出“极速贷”,累计发放1.5亿元,结余6420万元。泰安银行新泰支行推出的小微经营贷款(信用担保),2020年授信2笔,金额合计130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实施双查机制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信用良好的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实惠,反之,那些不诚信的人就不能贷款给他。”一位在市信用服务中心大厅查询信用记录的市民义正词严地说。

近日,市民孙某在申请信用卡额度的时候,因为有行政处罚而吃了“亏”。“门店此前因售卖未经许可的烟草被新泰市烟草局作出行政处罚,罚了几十元,本来没当回事。但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被告知因为存在行政处罚所以信用额度由5万元变成2万元。”孙某叹了口气,“再也不能失信了,要不真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新泰市发改局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先后有98名自然人、14家企业因有不良社会信用信息被限制授信或者提高信贷门槛。“对于获得荣誉、表彰等信用优良客户增加授信,对于存在各部门的行政处罚等不良信息的客户减少或者拒绝、收回授信,以此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提高社会诚信守法水平。”该负责人说。

建档+评级

“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贷款难;没有资金,村民要发展产业,创业致富难上加难……不少农村曾经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2019年,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成立了村集体杏梅专业合作社,急需部分周转资金,扩大规模,但因没抵押物,找不到担保人,让杏梅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停滞不前。但新泰市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登门拜访,向刘方军宣传“双查”制度,并开发了“诚信个人荣誉贷”,对诚信并获得荣誉的个人发放纯信用、无抵押贷款,放款快,利息低,额度大。

刘方军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着社会信用报告、人行征信报告和自己获得的证书到市农商银行申请贷款,没想到市农商行当天就为其授信200万元,当场用信158万元。在这笔信贷资金的注入下,村内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将掌平洼村的杏梅做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还吸引了前来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目前,全村发展杏梅面积1100亩,全村实现杏梅销售收入14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4,390元。

“资金是农户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的关键制约要素。”该负责人表示,为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居民信用体系建设,新泰市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与农村、社区居民信用等级评价标准有机结合,以“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金融扶贫为切入点,将社会信用信息与银行征信双结合,完善居民信用信息档案,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评定及社区居民、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推出“支农支小”的优惠信贷资金政策,引导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新泰市评定信用社区5个,信用示范街3个,城镇居民信用户2.1万户,评定信用乡镇13个,评定信用村589个,评定信用农户6.4万户,共发放贷款48亿余元。

“在‘双查’制度下,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社区的授信额度大大提高,强有力地支持了我市大棚蔬菜、畜牧养殖、林果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泰市将坚持上下一盘棋,努力编制一张“守信畅行、失信难行”的信用网,引导市场主体提高法律诚信意识、诚信经营,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