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0-12-02
陕西蒲城县创新推行“两个模式、两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 王新宇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号工程”,紧紧抓住产业就业重点不放松,全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立足实际精准发力,以过硬措施保持攻坚劲头,使困扰“三农”工作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奠定坚实基础,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得以大大提升。
蒲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三农”领域,蒲城面临着一些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困扰“三农”工作的最突出短板,势必影响脱贫攻坚的底色和成效,必须统筹予以很好的解决。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蒲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两个模式、两项改革”破题开路,蹚出了创新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蒲城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及县情实际,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提出并重点实施的“两个模式、两项改革”,助推脱贫攻坚,整体提升了“三农”工作水平。
“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借力基层党组织
推行“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经调研走访发现,很多镇村在产业发展中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找不清方向、抓不住重点,群众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村级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此基础上,蒲城县委、县政府推出了“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即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产业扶贫示范点。
苏坊镇党定村是这种模式的先期实践者。党定村有养殖奶山羊的传统,前些年几乎每家都要养上三五只。但村民单打独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规模难以扩大,不仅污染环境,还影响村容村貌,羊奶品质和销路也无法保证,奶山羊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016年,党定村被县上确定为“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的试点村。当年,该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了四通奶山羊养殖小区,引导养殖户扩大规模,规范养殖。同时,先后与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圣唐乳业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由公司保底收购,并且向党定村支付每公斤0.3元~0.5元的羊奶组织费。此举既解决了养殖户的“卖奶难”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党定村的奶山羊从2015年的100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5000多只,年收益达上千万元。
“这奶山羊可是我们村里的宝贝,我家能够脱贫,全村能够致富,全靠它。”曾经的贫困户徐振江靠养殖奶山羊,仅用2年的时间就脱了贫。如今100多只奶山羊每年为他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徐振江的干劲更足了。
目前,“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在蒲城大地落地生根、全面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着村里的扶贫产业脱了贫,他们正在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下,阔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联合党委+产业”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
创新“联合党委+产业”模式,解决发展不均衡难题。为解决一些与村干部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经济能力、技术欠缺等方面有关的问题,在16个镇(街道)推行“联合党委+产业”模式。
“联合党委+产业”模式由镇党委牵头组织,采取“以强带弱”的形式,成立联合党委,整合辖区各村产业资源,确定扶贫产业项目示范点,发挥强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熟运营的显著优势,帮带“弱村”规避生产风险、融入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规模,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苏坊镇靠近富平,各村都有养殖奶山羊的传统,但各村产业发展水平不一。党定村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就成立了联合党委,利用党定村的优势带动周边其他村,效果非常明显。”苏坊镇联合党委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刘星说。
苏坊镇的“联合党委+”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现已辐射带动北姚村、高义村、姚古村、寨子村、大联村等5个村的产业发展,建成了党定村宏达奶山羊养殖小区和中心奶站、北姚村恒昌奶山羊养殖基地、高义村奶山羊养殖基地、姚古村奶山羊养殖基地及寨子村海钢奶山羊养殖基地和大联村养殖基地。目前全镇奶山羊存栏达2万多只,年收益5000多万元。
据了解,“联合党委+产业”模式在蒲城县16个镇(街道)推行,助推了酥梨、苹果、设施瓜菜等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金银花、奶山羊、食用菌、花椒等特色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发挥带动效应。目前,全县发展金银花5万多亩,建成食用菌大棚950座,奶山羊存栏8.4万只,全县形成“西部奶山羊和金银花,南部设施瓜菜和酥梨,中北部旱腰带金银花,北部苹果、香菇、金银花和花椒”的产业布局。
“拨改投”让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整合的涉农资金全面实施“拨改投”,让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资金支持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随着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发展,财政资金存在投资来源散、投资效益低、覆盖范围小、资产入市难等弊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产生良好效益,蒲城县对各类涉农资金(扶贫专项、涉农整合、苏陕扶贫、国企合力团、社会捐赠等资金)拨付方式进行了改革,集中捆绑投用,实行“拨改投”,把“拨款”改为“投资”,投资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为村级经营性资产,接受镇“三资办”监管。收益优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剩余部分留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扩大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
蒲城北部的罕井镇,过去依靠煤炭资源,经济发展优于邻近村镇,但前些年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罕井镇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2017年,罕井镇抓住“拨改投”机遇,对兴龙村等6个村的“拨改投”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发展香菇产业,共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24座。2018年,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基地联合党委,利用“拨改投”资金建成了年产200万菌棒的生产线1条,标准化养菌棚36座,出菇大棚200座,并配备建设冷藏、烘干、加工、销售、管理等设施。项目建成后每年产值约1200万元,集体收入100万元~150万元,每村增加村级经济积累3万元以上,245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可为80户群众(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或直接参与发展,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要是没有这个食用菌产业园,我家这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曹芬玲说着话,双手仍麻利地挑拣着香菇。曹芬玲是罕井镇兴龙村的贫困户,丈夫因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在上学,一个老人需要赡养,家中只有6亩小麦,在产业基地打工成了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散钱变整钱”“小钱变大钱”,蒲城县“拨改投”改革将原有经营模式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盘活了涉农资金,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让贫困户实现多途径分红,实现多方受益长远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能。
“村、社合一”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推行“村、社合一”改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解决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百姓期待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问题,蒲城县实施了“村、社合一”改革,即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三块牌子”。村级产业收益按照“5:2:2: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50%用于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经济积累,巩固脱贫成效;20%用于全体村民产业分红,共享红利;20%与“星级户”评选、“村规民约”落实等村级管理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奖惩,使每位村民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发展相联结;另外10%作为对村干部的考核奖励基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蒲城县“村、社合一”改革,通过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推动了合作社运行制度化、农村资源价值化、农民身份股东化、村民受益多元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盘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成为蒲城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有益探索。目前,这项改革正在试点推广,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在脱贫攻坚的“赶考”路上,蒲城对标中央的新要求、面对全县群众的新期盼,将把扶贫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取得实效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固化、接续推进,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加快补齐“三农”领域工作短板,走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改革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