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扶贫改革试验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内蒙古赤峰市探索“后扶贫时代”乡村贫困治理路径,提升贫困治理效能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0-11-23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素有“内蒙古缩影”“北京后花园”之称,优质景型占全国基本景型的85%以上,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积极探索试验取得初步成效

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盟市。全市12个旗县区中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贫困人口总数占据全区的1/3以上。几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制机制,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46.8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9786人,贫困发生率由12.12%下降到0.28%,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赤峰考察调研,对赤峰市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赤峰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并给予充分认可;林西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林西县“易地搬迁+”扶贫模式荣获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敖汉旗获得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旗荣誉;2017年~2019年连续3次成功承办国扶办国际减贫研修班;全国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培训班和全区多个各类扶贫专项业务培训班在赤峰召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脱贫攻坚结束后,赤峰的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对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探索“后扶贫时代”的乡村贫困治理路径,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复设立赤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后,赤峰设立了工作专班推进试验区建设,两次赴扶贫办进行专题汇报,召开多次研讨会和培训班,并于今年1月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了改革试验课题合作协议,组建了以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为主的技术支撑体系。赤峰实施的防贫保障基金、“乡招村用”扶贫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农村综合信用体系和创新农村牧区互助融合养老模式等4个试验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得到了国扶办的充分肯定。

截至目前,赤峰全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2019年3076万元、2020年8000万元),启动实施试验试点项目21个。6月~9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团队在赤峰开展试验课题案例研究。8月底,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评估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赤峰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进展情况和改革试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组对赤峰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赤峰试验区建设市旗两级高度重视、资金撬动作用明显、实施机构机制健全、项目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经验丰富。

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赤峰通过精心组织实施试验课题项目,着力在建立稳固脱贫长效机制、贫困预防机制、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扶贫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扶贫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赤峰打造消费扶贫品牌,多渠道牵线搭桥,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成立了公益组织“赤峰消费扶贫促进会”,注册了“赤峰扶贫”公益标识,组建了“赤峰小米联盟”“赤峰蔬菜联盟”和“牛羊肉联盟”3个产业联盟,销售杂粮4000多吨、蔬菜2000多吨、牛羊肉500吨。集中打造“赤峰牛羊肉”“赤峰杂粮”“赤峰果蔬”三大消费扶贫品牌,敖汉小米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整合8个国贫旗县农畜产品溯源体系搭建赤峰市可追溯平台,建设京东·赤峰直供农场,设立了农产品存储配送中心、扶贫产品集采及爱心消费体验中心。与27家学校和企业签订了消费扶贫供销协议,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119旅、朱日和部队、北京安鑫公司及多家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交易金额达到6.87亿元。与以清华大学为首的28所高校联采中心达成了贫困地区农畜产品对接采购意向,与京东集团就扶贫品牌打造和基地建设达成了合作意向。

推广扶贫产业模式,实施“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试点,实现农牧户节支增收。在克什克腾旗经棚镇,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实施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改革,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市场化、农产品品牌化、农村新型组织化的产业发展联合会。通过集中、集聚、集约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方式,为5600户农户降低生产成本425万元,低价购进生产资料3965吨,配送生活用品1200余车次,出售农副产品2400余吨,实现了农户增收节支630万元,其中受益贫困人口3351人,低收入群体1450人。在元宝山区五家镇,通过龙头企业引领设施农业园区发展,建立了蔬菜产业联盟、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基地和合作社,形成了蔬菜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土地流转模式、经营收入模式、固定分红模式和务工就业模式为主的高质量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了2169名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果。

完善综合保障筑牢防贫屏障

赤峰统筹城乡贫困识别与帮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在12个旗县区61个苏木乡镇1414户农牧户摸底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综合性收支测算体系为主的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体系。在12个试点嘎查村(社区)开展了城乡统筹相对贫困识别工作。建立了以完善综合民生保障为主的解决整体性相对贫困机制、以“两补两转”(设立生态补助、产业补助,转变生态保护方式、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生态扶贫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的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机制、以扶贫资产收益建立基金池为主的解决个体贫困机制。

完善帮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开展农村牧区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综合利用现有的农村互助院、租赁改造废弃学校厂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将农村老龄人口集中安置实现互助养老,通过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第三方管理团队,解决4313名贫困老人的安居养老问题,有效巩固老年贫困人口的脱贫成果。

探索建立防贫保障基金,增项扩面,防止致贫返贫。两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在12个旗县区实施防贫保障基金项目,拓展防贫保障范围,为214万常住农牧民提供人身、财产、学费和收入保障,以防止因病、因灾、因学、收入等因素致贫返贫,构建了“保障+扶贫”的防贫长效机制;将城镇低收入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实现政策补位,探索城乡统筹解决相对贫困试验,防止农村牧区边缘易致贫户致贫和脱贫不稳定户返贫;采用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营而非政府直接负责的形式,提升基金运行效率,增强防贫效益,构建长效脱贫机制。截至11月9日,赤峰全市累计入户调查3034户,对860户进行了理赔,有效防止致贫返贫。

衔接乡村振兴建立长效机制

赤峰通过开展“融合党建”引领全面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强化基层党建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党建联合体217个,覆盖全市8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植脱贫产业30多个,探索全领域基层党组织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融合党建引领全面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探索扶贫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扶贫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以“乡招村用”的方式,向苏木乡镇统筹划转、调剂事业编制2099个,用于考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工作,确保每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嘎查村“两委”、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人员选择面窄、变动频繁、后继乏人等问题。

构建综合信用评价体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以乡村振兴治理为切入点,在宁城县和巴林左旗7个试点村开展以诚信体系、道德体系和乡风文明为主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试点项目。其中,宁城县结合“诚信家庭”建设活动,目前已完成4个试点村常住户1600余户的基础数据调查,初步形成3个试点村的金融信用等级和综合诚信等级评级结果,按照等级分别给予现金奖励、贴息奖励或爱心积分奖励。根据信用等级落实嘉奖礼遇和惩戒制度,推动形成“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