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5-30
清晨5点多,天还未亮,太仓市浮桥镇新邵村的一处民宅里,年近七旬的严国明已经摸索着起身。他动作迟缓地按下手机的闹钟——这是2021年脑梗后留下的后遗症,但布满老茧的手却稳稳地端起温水盆,走向隔壁的房间。床上,哥哥严月明正望着窗外的晨曦,听到脚步声便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这样的“晨间仪式”,在这个家里已重复了一万多个日夜。
时间回溯至三十多年前,母亲早逝,父亲独自挑起了照顾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严月明的重担。年幼的严国明,自小便学会了像父亲一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为他洗衣、做饭……严月明,自幼便与拐杖为伴,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那是对生活的乐观,也是对父亲和弟弟无尽的感激。
1998年,随着父亲离世,照顾哥哥的重担落到了严国明的肩上。白天,他和妻子殷琴芳四处奔波,打工赚钱,维持生计;晚上,无论多么疲惫,都会准时回到家中,细心照料哥哥的起居。哥哥严月明虽然行动不便,但总是尽力保持整洁,拄着拐杖也要自己打水洗漱,这是他对弟弟弟媳无言的感激。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2021年,严国明突发脑梗,出院后行动变得迟缓,哥哥严月明也因病情恶化瘫痪在床。这对本就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照顾哥哥。他在手机上设定了闹铃,提醒自己按时给哥哥翻身、换尿布、喂饭……每一个细节,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亲戚和邻居们看着这对夫妻如此辛苦,纷纷劝说将严月明送往养老院,但严国明坚决不同意。“有困难就要面对,我不能丢下哥哥不管。”他坚定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国明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家中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他们翻建了新房,特别为严月明准备了一间敞亮的房间,布置得温馨而舒适。每当侄子侄女回家探望时,严月明的脸上总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份幸福,是弟弟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换来的。
“希望他多活一天,多开心一天。”这是严国明内心最大的心愿。三十余载的光阴里,他未曾踏足远方,却用双脚丈量出亲情的厚度。这份守护,是严国明用一生书写的亲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