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唐山: 普惠助餐让老人生活更“有味儿”

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4-09-20

改革看河北  近年来,唐山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2023年底,该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5.22万,占常住人口比重25.29%,居家与社区养老的老人占到90%以上。与此同时,很多老人“冷餐”“缺餐”“无餐”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为解决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做好“让老人吃好”这一关乎民生的大文章。唐山市将社区和农村食堂建设作为重要改革切口,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坚持政府统筹、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出政府扶、社会办、志愿帮的多元食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

在“办得起”上下功夫

为切实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唐山市出台《推进我市农村孝老食堂建设的实施意见》《高质量推动城乡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对新建、改建或租赁的社区老年食堂分别按照每平米1000元、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运营效果好的社区老年食堂每年给予4至6万元运营补贴,同时对平均每天提供100人次以上的养老助餐设施每年给予2-5万元的补贴。符合条件的老年食堂水电气热费用享受民用价格。自去年9月份开始,路北区对运营的8个老年食堂用水和用气给予全额补贴,总额达到90万元。

同时,大部分食堂通过拓展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农村互助幸福院等资源功能,降低建设成本,增加建筑面积。去年以来全市引导各地以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改扩建公建房用于食堂建设,累计达到120处。

此外,该市还在全省率先采取财政引导、社会爱心人士众筹方式设立公益基金,支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在“办得好”上下功夫

坚持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唐山市通过集体经济驱动、社会爱心捐助、市场化运营、国企带动引领等方式提高食堂开办的质量。

丰南区崔庄户村安和养老大院以村级主办加政府补助、老人互助、社会捐助及志愿辅助“1+4”模式实现食堂良性循环。滦南县探索出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四个一点”居家养老小食堂模式,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玉田县东芦庄村孝老食堂由村企共建,爱心企业出资300万元建设,村内组织服务队负责运营,村内70岁以上老人花1.5元即可享用早午餐。唐山市市文旅集团在开平区、路南区建设“文旅家政”综合体,坚持社会公益属性,为社区提供嵌入式食堂,将助餐服务融入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护理保健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同时,解决了其他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为鼓励市场主体承接服务,培育品牌和龙头企业,路北区引入幸福家园居家养老运营主体,在社区打造老年餐桌、老年驿站,采取“中心带站点”模式,将配餐服务延伸到周边社区。滦州市采取招投标方式引进连锁运营商,对社区食堂实施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运营,构建“预制中心+社区食堂+配送入户”的服务链条。

在“办得久”上下功夫

养老助餐服务既是民生民心工程,也是非盈利的公益行为,还是微利可持续的市场行为,要长期办好这件具有公益属性的“食”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

唐山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镇街、村居党组织作用,统筹食堂建设、资金筹措、运维管理等各项工作,筑牢战斗堡垒。同时坚持因势利导,尊重各地客观实际,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布局,选择经济实力强、党组织队伍过硬、老人集中、助餐需求强的镇街和村居,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逐步推开,杜绝食堂建设“仓促上马”、“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在服务队伍上,既鼓励老人助人、自助,开展种菜、帮厨和送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培育志愿服务队伍。

为防止“福利泛化”导致运营风险隐患,该市支持食堂在为老人提供打折或免费餐食的同时,以市场价格对外经营,提供更多定制化、多样化服务,通过融合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形式多样的社区食堂、农村食堂,不仅让老人吃上了实惠的饭菜,还通过综合服务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同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更让传统孝老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促进了正能量的传递。

据了解,目前,唐山市已建成社区和农村食堂479个,其中社区食堂248个、农村食堂231个,日均服务3.8万人次以上。全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正加速形成。

张志强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