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4-05-24
改革网看河北 南宫市现有约50.2万总人口,其中残疾人约12000人,残疾人占有较大比例。长期以来,该市助残政务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服务模式和手段,残疾人办理政务事项需到市、乡政务大厅,跑腿多、办事难,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办事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方便残疾人办事创业和生活,去年以来,该市积极开展残疾人事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试点工作,秉持“以人为本,助残解困”的工作宗旨,积极探索残疾人事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工作的新经验、新模式,打通残疾人办事的“最后一公里”。
有序推进抓落实
聚焦“助残一件事”服务宗旨,南宫市制定《南宫市残疾人事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工作方案》,分步有序推进帮办代办工作落地实施。
该市围绕助残政务工作现状、残疾人政务服务需求、先行政策法规制度、残疾人观点与反馈等内容开展走访调查研究,了解残疾人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务服务水平。2023年10月,市残联、行政审批局组成调研组,调研走访残疾家庭20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500余条。
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求,该市在全市468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专门设立残疾人事项帮办代办窗口,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轮椅、助听器、老花镜、放大镜等适老适残设施,确保助残服务村级全覆盖,实现残疾人办事不出村,就近帮办代办,切实解决残疾群众行动不便、办事难的困扰。
同时,该市还推行上门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特事特办等方式,开通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服务端口,实现残疾人事项“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
创建“一四八四”服务体系
南宫市建立“一套队伍、四种方式、八类事项、四个统一”代办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协同、高效、便捷的残疾人事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机制。
建设一套代办队伍。成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工作人员、残协专职委员等人员组成的专门代办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确定四种服务方式。确定咨询服务、办事指引、陪同办理、上门代办四种服务方式,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为残疾程度较重、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不断提高残疾人办事效率。
梳理编制八类事项。梳理编制残疾证办理、残疾人救助、残疾人医疗、残疾人创业、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其他相关政务服务等八大类150个代办服务事项,制定通俗易懂的办事指南,逐项明确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结时限等,方便办事残疾人“一看就懂,一读就会”。
实现四个统一。统一设施设备、统一服务窗口、统一事项清单、统一服务流程,有效夯实残疾人政务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基础。
据了解,代办服务开展以来,南宫市提供残疾人政务咨询800余人次,上门服务1820余次,办理残疾人证、营业执照等上门业务25人次,陪同完成定点医院残疾等级评定和残疾人证申请工作36人次,高效解决了残疾人的办事需求。
开展“一地一特色”创建行动
南宫市选取6个乡镇试点,开展“一地一特色”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花式“样板间”。
实行“一人一策”残疾人重点帮扶制度。由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残疾人事项代办员定期走访持证残疾人,建立残疾人档案,完善人员清单、问题清单、落实清单、反馈清单“四清单”,实行“一人一策”重点帮扶,切实解决残疾人实际需求。截至目前,南便村乡代办员入户走访残疾人群众527名,解决困难群众需求38件。
推行“午间不断档”残疾人办事服务模式。以满足残疾人错峰办事需求为导向,打破政务服务“时间差”,用代办员的“辛苦指数”换残疾人办事的“幸福指数”,让办事残疾人少跑路,最大限度降低办事成本。截至目前,凤岗街道为残疾人提供养老保险代交等延时服务89件次。
创新“3+5”涉残事项问题处理机制。对残疾人群众反映的简单问题即时办理,较复杂问题3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杂问题5个工作日内完成或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及时有效回应残疾人诉求。
设立“随手拍”APP助残服务专区。依托智慧社区服务管理平台,面向城区残疾人群设立“随手拍”APP助残服务专区,为残疾人提供办事查询、健康娱乐、求医求助、问题反馈等日常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多元需求。
截至目前,南宫市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共帮办代办残疾人事项2080余件次。完备的残疾人事项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代办服务体系,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服务效能,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残疾群众实现了政务事项“家门口”办理,进一步提升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拉近了干群关系,搭建了干群之间的桥梁纽带。
南宫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