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重庆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融入新重庆建设

来源:作者:雷云锋时间:2024-01-25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融入新重庆建设

  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建议,以儿童友好“小视角”撬动城市发展“大格局” 

 雷云锋


    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在本次两会期间带来的建议之一,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融入新重庆建设。

马宏代表评价说,儿童友好是实现全面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求。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到2025年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的战略部署,近年来,重庆市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出台了《重庆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将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目标,渝中区、璧山区率先试点,先后入选国家级示范区,重庆由此开启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马宏代表分析说,当前,面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建设舒适便利的全龄友好城市、宜居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的基础面和着力点之一,在全面落实各项措施要求上,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宣传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度不够。儿童友好,理念先行。现阶段,社会大众“儿童友好”理念认识还不够,宣传引导不到位,导致现有一些专用设施没有做到真正用于儿童、服务于儿童。如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虽有母婴室,但设施环境良莠不齐,甚至被挪用为“吸烟约会室”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反映出民众对“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知晓度与重视度不够。

二是“儿童友好城市”设施设备在现有公共空间惠民普及度不够。目前,我市渝中区、璧山区打造的公共空间适儿化工程比较成功,但空间品质、服务效能和渗透度还不够成熟,未能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相应设施设备对普惠共享、服务供给现实需求的满足。如儿童座椅、高低扶手等设施,通学路、学经路等适儿化改造不足等,同时还存在现有设施维护、使用不到位等情况。

三是“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与学校等专门育人空间融合度不够。学校是儿童学习成长的最主要场所,拥有专业育人空间。经调研,大部分现有学校在清,理解比较片面等问题。而新建学校有的建设和设计缺乏“儿童友好”意识和样本参照,有的新建学校服务“儿童友好”理念落地的好创意、好做法却未能被及时发现推广。

马宏代表认为,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关乎重点民生兜底线,有利提升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活品质,亟需通过城市更新建设进一步改善全龄友好的人居环境,让 “一老一小”得到更多关爱。

为此,马宏代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让儿童友好理念热起来,提振社会的关注度。建议联动各区县政府,加大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相关政策宣传、活动策划,多维度、多渠道增加儿童权益保障等工作的“曝光度”和“美誉度”,激发除渝中、璧山外更多区县争创、乐创国家级、市级示范区,鼓励各区县通过组织儿童参与设计“儿童友好城市建设”Logo、利用“世界儿童日”开展主题活动、创编公益歌曲等易于传播的方式进一步推广儿童友好理念,提高理念标识度,促使儿童友好理念进入更多民众视野。

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公共空间的适儿化改造,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用好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更新改造等机遇,贴近区域儿童保障实际,以家门口的适儿化社区服务为突破点,增设如儿童日间照料、科学养育指导、早期阅读指导等社区服务,打造儿童友好社区,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因地制宜,加强改造通学路、学径路等儿童出入频繁的小微空间设计,以及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加寓教于乐的服务设施,包括在新建口袋公园、综合服务体等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中纳入适儿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儿童日常活动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增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进一步强化理念与学校等育人空间融合,打造友好空间标杆。建议参考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编制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在中小学校新建改建项目中强化儿童友好理念,推出样本空间或优秀案例,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等专门育人空间中童友好理念的落地实施,通过示范引领提升空间的育人和服务效能,为更多儿童创造高品质成长空间。

综上,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既是党中央嘱托,也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市更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需求。期待以儿童友好“小视角”撬动城市发展“大格局”,促进城市高品质发展。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