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3-03-06
重庆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呼吁从国家层面给与支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更多标志性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 王明高
雷云锋
针对成渝地区存在的战略科技力量缺乏、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缺乏、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广度不够等短板,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议》,呼吁从国家层面,对成渝地区战略科技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布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
代表们认为,三年来,川渝两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协调,促进优势互补,推动集群发展,协同联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川渝两地签订“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针对共建科创中心战略合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重大事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全面深化川渝创新合作。成立川渝协同创新工作组,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商定川渝协同创新重大事项清单和工作清单,共同推进编制重大规划、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重大政策制度。成立川渝高校、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促进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搭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渝人才公共服务协议》《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等协议,推动“天府英才卡”“重庆英才服务卡”8项服务内容对等互认,建立两地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机制。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
——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指导支持,川渝两地政府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共同争取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学应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川藏铁路、生猪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川渝。推动中科院与我市合作签约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
——共建西部科学城取得新成效。川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管委会正式揭牌。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力量,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原始创新集群,金凤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揭牌投用,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2个、科技创新基地137个。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科创+产业”内涵,引进建设开放式国际化研发机构50家,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140余个,获批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21家。
——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新突破。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累计联合实施攻关核心技术项目115项,资金超过1亿元。在肿瘤免疫、干细胞移植、觉醒睡眠与学习记忆等医学领域,镁塑性变形、金属强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开发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研发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
——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取得新拓展。共同编制《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总体方案》等规划或方案13个。以“万达开”协同创新为样板,联合制定《“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共同探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思路,万州区、开州区、达州市、云阳县政府共同签署了“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框架合作协议。
亟待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代表们一致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氛围浓、举措实、发展快,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在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创新平台、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仍有短板,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为此,代表们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支持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科技攻坚的“定海神针”。建议建设国家轻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未来科创园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中心等创新资源优先在成渝地区布局。
二是支持成渝地区与国家联合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按照 “四个面向”要求,跨学科、跨区域研究事关国家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战略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持续性支撑。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
三是支持高水平科研机构在成渝地区布局。高水平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加力。建议国家引导大型国企、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一流科研院所在成渝地区尤其是在重庆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四是支持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大幅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可以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建议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完善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在成渝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支持成渝地区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向重庆倾斜布局,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链条融通。
五是支持成渝地区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成渝地区研发创新需要,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形成结构合理、有机衔接、支撑有力的人才布局,对成渝地区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至关重要。建议国家在高水平人才引进路径、资源、信息等方面对成渝地区给予支持,支持成渝地区吸引海外人才,开展人才政策先行先试,推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六是支持成渝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引进亟需的国际创新资源弥补创新短板,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国家支持重庆创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成渝地区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