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重庆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来源:作者:时间:2023-03-05

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提出建议,期盼加大国家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

 

本报记者 王明高

雷茂盛

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代表团全团建议。其中,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将联合向大会提交《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呼吁加大国家统筹协调和资金支持力度。

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据悉,三年来,川渝两地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要求,打造生态链、完善供应链、协同创新链、突破行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服务链、壮大产业链,坚“七链”协同,着力推动两地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代表们一致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照目标定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目前双城经济圈GDP占全国比重不高,总量仅为长三角的1/3,粤港澳大湾区的57%,京津冀的3/4左右。优质市场主体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偏弱,创新驱动势能不足,双城经济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科学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科研重器和高层次人才缺乏。两地产业未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不够,区域整体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产业协同竞争力不强。优势产业未形成集群式发展,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两地产业未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存在较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传统产业升级速度不快,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较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区域还有较大差距,传统产业升级急需具有导向性的先进产业拉动和改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偏弱。创新要素和投入不足,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成渝地区布局较少,科技创新产业转化能力较弱。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尚未形成。“双核”“双圈”发展能级不高,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的人均GDP、地均GDP均低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GDP总量相比东部发达地区都市圈存在较大差距,“世界500”企业总部、高端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等高端要素较少,对高端人才、要素、资金的吸引力有限,区域辐射带动力较弱。区域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规模小、能级低,除“双核”外,大部分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人以下,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优,承接“双核”功能转移和传递辐射周边能力不足。

四是国家政策支持还需加强。国家在川渝两地战略性产业布局较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事项需要国家层面统筹推进。

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

基于此,代表们联合建议,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政策,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此外,代表们还联合提出如下四个具体建议:

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初级产品为整个经济运行提供能源、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食物)支撑,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是工业生产的血液粮食。建议充分利用成渝地区钒、钛、锂、钾、锰等资源优势,江河山地自然特点,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作用,通过全球配置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国家级、区域级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储备中心,共建一批国家物流枢纽,把川渝地区打造成为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

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纲要》要求成渝地区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培育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议国家围绕上述领域,在成渝地区前瞻部署一批政府主导类重大平台和重大工程,同时积极引导中央企业和国内头部企业重大生产力在成渝地区布局,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备份”基地。

打造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统筹发展和安全,根据主要潜在突发事件、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类型,抓住应急产业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契机,依托川渝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持在成渝地区规划布局一批智能应急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应急通讯与指挥系统、应急救援服务等,以此推动成渝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成渝地区通用产品或生产线向安全应急产品或生产线转化的柔性制造能力。支持成渝地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加强应急实训基地在成渝地区布局和建设力度,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推广实施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平急转换能力把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平急转换产业先行区。

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建议在两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药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川渝两地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鼓励“本土创新”与加速“海外转化”双擎驱动政策,加速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发挥地区产业发展优势,支持生物制品(包括疫苗),抗癌药等临床急需创新药产业发展。加强基础医学研究,建立医药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设立医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成渝地区分中心,支持产权维护。支持川渝口岸药品和生物制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批签发管理的生物制品检验功能,推动成立药品及医疗器械审评西南分中心。优化化学药品、首次药品进口备案和生物制品进口备案职能,建设食品药品检测基地。建立新药研发用材料、试剂和设备进口绿色通道,适度放宽医药研发用小剂量化学制剂的管理,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备货仓库。鼓励质子放射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创新医疗设备创新,探索开展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大力推动医工结合科研项目。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