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重庆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来源:作者:时间:2023-01-17


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专题记者会,来自县、镇、村的三位重庆市人大代表及重庆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在记者会上晒出成绩单

本报记者 王明高  

雷云峰

 

                        图说:(右一)文洪镜、(右二)刘贵忠、(右三)张国忠、(右四)张娅菲


核心提示: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庆市长胡衡华1月13日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较大篇幅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工作思路。为此,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专题记者会,邀请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贵忠,重庆市人大代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走马镇党委书记张娅菲,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洪镜,共话乡村振兴建设举措与成绩。本网网特将他们的观点与建议予以采写,敬请读者垂注。

 

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

直面“乡村两问”  让乡村变成村民喜欢的样子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是一个农业大县。据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介绍2017年,全县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些年来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未来靠谁下地种田的“乡村两问”,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正稳步推进。

张国忠回忆说:2021年,我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各个乡镇普遍存在这么两个问题,产业发展缺人才、社会投资缺热情,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剩下来的主要是一老一小。当时我所联系的金龙寨村,留在村里的538人中除了孩子,年龄最小的58岁。很现实的问题是,年富力强的都外出打工了,90后、00后不愿意下地种田了,那么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未来靠谁来下地种田,这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两个重要问题。

 后来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意识到要回答好乡村两问,核心问题是培育农村的市场主体。” 张国忠分析认为,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农业的市场主体必须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这三大风险。经过调研发现,土生土长的“新农人”,具有克服这三大风险的天然优势。这些“新农人”非常顽强,只要一有条件就活得下来,一给帮助就长得起来,正在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

于是我们下定决心,把培育“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施了新农人培育行动。 张国忠说,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成立“新农人”互助会,筹建“新农人”专项资金,打造“新农人”会客厅,组建“新农人”服务团,建设“新农人”学校,“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乡村发展机制正在不断完善。目前,县已培育“新农人”727人,带动农户2.2万户7.8万人,与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利益联结,目前这个做法已经被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张国忠透露,脱贫攻坚期间,丰都统筹各类资金36.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益设施等项目4200余个,农村条件极大改善。“有没有”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以后,“好不好”的问题就是现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了。为此,丰都确定了乡村建设的两个目标:让乡村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条件让村庄变成农民喜欢的样子。围绕这两个目标,就研究乡村建什么、怎么建、要避免什么问题,尤其是要避免乡村建设政府大包大揽,“干部干、群众看”等问题。所以,丰都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建设热情,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一是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比如,在村庄规划中,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视频连线、微信群,通过院坝会、乡贤会等各种方式征求农民意见,根据自己村庄的特色,分别突出发展为主还是保护为主,还是文化传承为主。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制定了81个村庄规划,着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在村庄规划引领之下,已经成功创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三建乡绿春坝村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比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通过农民代表走出去看、党员干部沉下去讲、典型农户引领着干这种方式,让农民有进一步改造自己家园的意愿,让农民对自己的家园应该怎么改造心里有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广泛了解群众意愿,结合实际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五清理一活动”、改厕改圈等,成功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5个。在包鸾镇,经过广泛征求农民意见,我们整合了乡村闲置的校舍、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建设了村级大院、乡村书院、农家庭院,展现了乡土风情;在三建乡保家楼,我们引进专业公司按一个标准、一致风格设计民宿,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农房,发展星级农家乐11家,既增加收入、又美化庭院。

三是充分动员群众参与。比如,在实施现代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建设中,我们完善了自下而上的项目申报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措施,由农民提出项目需求,确保政府建的是农民想要的;通过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让农民参与项目建设,避免“干部干、群众看”;验收时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参与,建成以后农民参与后期管护,让农民监管项目。在农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水、电、路、讯等补短板项目596个,成功创建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张国忠认为,乡村治理本质上是人的治理,算好“人头账”是乡村治理的核心问题。人在哪里、人去哪里、人怎么样这“人口三问”,是乡村治理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张国忠分析说,围绕这“人口三问”,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过去10年有9.2万人离开丰都,每年有26.5万人外出务工,“一老一小”占丰都常住人口的41.2%。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到常住人口的20.7%,意味着丰都进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3.9万儿童在家留守,家长外出务工管不了、留在家里养不好,孩子这个“心头围绕这“人口三问”,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过去10年有9.2万人离开丰都,每年有26.5万人外出务工,“一老一小”占丰都常住人口的41.2%。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到常住人口的20.7%,意味着丰都进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3.9万儿童在家留守,家长外出务工管不了、留在家里养不好,孩子这个“心头肉”成为外出务工家庭的“心病”。全县人口净流出、重度老龄化社会、大量留守儿童缺管失管等情况,是我们开展乡村治理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最后兜底单元。”张国忠说:“我们下定决心,把一老一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突破口,提出了党组织靠前一步、政府组织后让一步、群众组织提升一步、群团组织协调同步的思路,树立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问题兜底功能,总结提炼丰都民俗文化当中孝善文化的共同价值理念,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互助会、老年大学、爱心食堂、农民工工会等,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推动丰都全社会弘扬传承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优良乡风民风。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

守好“不返贫”底线  做好土特产文章 力促新乡村宜居 

 

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单位之一,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受邀参加本场记者会。他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不断深化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加快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健全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奋力书写农业强国的“重庆版本”,推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我国西部地区前列。

刘贵忠介绍为实现乡村振兴,他们将努力做好三件事:

   ——守好底线,聚焦“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精准监测精准帮扶上下功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着力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动态发现动态解决问题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兜底保障水平。二是在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上下功夫。谋划实施“千万农民城乡融合共富促进行动”,落实帮扶措施,不断缩小脱贫群众收入差距、脱贫地区发展差距。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三是在加强脱贫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动力和能力。鼓励脱贫群众在党和政府帮助下,靠着勤劳双手,创造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加快促进乡村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具体考虑:一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将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用市场化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完善“五网”,即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统筹推进“三个革命”,即“厕所革命”“垃圾革“污水革命”深化提升,“一村一策”整体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二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围绕“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以“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推动治理单元下沉,促进乡村善治。三是创新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试点,计划选5~6个区县来实施融合试点,聚焦六大重点:“三张图”,即:村庄规划图、产业规划图、农房设计图;“三类人”,即:乡村规划师、乡建工程队、乡贤新乡人;“三块地”,即:村集体土地、农民承包地、闲置宅基地;“三个院”,即村级大院、乡村书院、农家庭院;“三件事”,即大事、小事、私事;“三个在”,即:让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活动在集体中、让组织扎根在基层中,谋划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良性循环,实现看得见的乡村与看不见的乡村的有机统一。

 

重庆市人大代表、高新区走马镇党委书记张娅菲

打造西部科学城“后花园”

 

成渝古驿、千年走马重庆市人大代表、高新区走马镇党委书记张娅菲说,作为西部科学城、主城都市区中的乡镇走马镇近年来立足镇情、精准发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西部科学城的“后花园”,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针对乡村振兴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张娅菲介绍说,走马主要抓了以下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四个关键”,产业振兴持续推进

突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借力4块“国字号”招牌和山水田园资源,打造主城周边“一小时”四季休闲旅游目的地。一方面用好生态资源,以花为媒办好走马观花旅游文化节。以桃花山千亩桃林为依托,从1999年起,持续19年举办重庆市一会一节项目“走马观花节”,被评为“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2019年,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桃花山景区提档升级,将走马观花节升级为重庆市春季花卉展,接待游客10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32万元。另一方面,我们用活人文资源,以走马古镇为依托,塑造“美丽乡村、人文走马”。全力推动走马古镇保护与开发,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专项工作组,提档升级古镇景区,打造“梦回拾景•千秋古驿”十个景点,全力还原“成渝古驿、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

突出稳粮保供和生态保护底线。我们坚决做好稳粮保供工作,守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4776亩、经济作物7920亩,实施24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我们坚决守好生态保护底线,修复重建生态湿地13个,实施5个废弃矿山用地恢复治理,开展大溪河梁滩河河道黑臭水体、违规畜禽养殖、乱倒弃渣弃土专项整治,深入实施绿色防控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突出“五片区三基地”建设。我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2100亩果树基地、400亩草花基地、600亩蔬菜基地,投入农综改资金800余万元,修建生产便道、山坪塘、蓄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形成果树、草花、蔬菜三大产业,年产水果1000余吨、草花700余万盆、蔬菜900余吨,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

    突出农业品牌建设和科技支撑。培育市、区、镇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馨亚油脂、迈鸿蔬菜种植、芊虹种业、满庭芳种养殖等农业品牌逐步打响,争取开疆拓土智慧农业改造等市级智慧农业推广项目3个,和重庆市农科院合作,探索推进研学基地建设。我们新增“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专区,累计上线15个品类,完成“农产品进城”6000余单。

聚焦“三个重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精准设计村规划、产业规划、民房建筑规划“三张图”,桃花山景区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做好环廖家沟、彭家沟水库1.17平方公里水体区域生态休闲区专项规划,着力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示范点。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来,争取市、区资金1.1亿元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14个。修建“四好”农村路58公里、通院人行便道72公里,争取市、区涉农资金共800余万元,用于村庄亮化工程、入户道路、综合环境提升等项目建设,完成农村电网和农村人饮“一户一表”改造,实现农村天然气全覆盖安装和移动光纤宽带“村村通”。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我们认真实施“千村宜居计划”,金马村、慈云村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重庆市绿色示范村”;持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25%。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

加强“三个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组织人才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这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心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换届后村干部平均年龄41.3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2%,较上届分别降低了2.2岁、提高14%。持续培育新型农民,聘请重庆市农科院10名农业专家开展深度指导,每年举办田间课堂20场次,培育100名农村经理人、种养能手。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规划走马片区新建学校1所,对现有农村中小学实施全面改造,新建12000方群众综合性体育场,加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硬件配备和能力建设,投入资金800余万元新建手术室、发热诊室、CT室,新增DR等设备,镇卫生院纳入医共体,进一步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强化政务服务建设。我们完成11个村社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示范建设,深化梳理97个村社代办服务事项清单,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就业登记”“社保卡注销”等100余项民生高频事项“就近可办”“一站可办”。

 

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党支部书记文洪镜

在乡村大舞台上 我并不孤独


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河堰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文洪镜,在记者会上坦陈自己放弃收入不错的生意选择返乡的原因时,归结为是乡村振兴的力量。

她说:“两年前的龙河镇,已经确定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镇,“橘乡福地·长寿慢城”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四通八达、宽敞平整的沥青村道,白墙青瓦、木线砖石的农家湾落,一城绿色、半城橘香的万亩橘海,慢行慢游、浓浓乡愁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正渐渐清晰起来。

“龙河镇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精彩起跑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洪镜说,河堰村作为慢城核心区,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正赶上乡村振兴的大好发展机遇。可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创新发展意识不够,成为制约河堰村融入慢城发展、深入产业振兴、凝聚发展合力的瓶颈。

文洪镜说:“两年前,镇党委、政府多次派人找到在外创业的我,反复给我做起了工作。当时的我也十分纠结,一边是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一边是镇党委的诚意,对地方发展的执着,对乡村人才的渴望再三思考,最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到了河堰村。使命在肩,说干就干,在乡村大舞台上,我并不孤独。2021年龙河镇村级换届,新选出18村社党支部书记。像我这样的90后返乡大学生就有3个,二十几岁的年轻村支部书记成为了龙河镇乡村振兴一道蓬勃轻快的风景,我们一起挥洒青春,我们一起建功立业。

文洪镜介绍,河堰村的主要产业是晚熟柑橘,共4600亩左右。村里8个企业每年向村民兑付流转土地租金380万元,老百姓的土地变成了能生钱的资产。村里的劳动力在家门口也上起了班,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成了果园的管理人员,农活干得好的成了果园的管护人员,身体硬朗的老年人也能拔拔草、摘摘果、送送货,打点季节性短工,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产业兴旺,企业赚钱,老百姓的致富增收才有保障文洪镜说,两委围绕产业发展做足了功课。一方面,放眼村外积极引进优质企业。两年来先后引进3家农业企业,三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在河堰村投资4500万元,规模发展柑橘,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温湿度传感系统、矮换密植技术、喷药无人机等,把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业干成了数字化的智慧农业。2022年夏季,果园遭遇极端旱情,公司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成功抗旱,目前沃柑长势喜人,柑橘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国家。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发展。文洪镜介绍,他们定期走访企业,宣传产业政策,梳理困难问题台账,紧密联系群众,主动调解矛盾纠纷,助力企业推广农产品等。主动开展果园种植风险对策调研,协助企业向区农委申请项目资金安装智能防旱防冻喷淋系统。2022年夏季旱灾,不少农业企业因为死苗和减产严重亏损,租金兑付困难,经营信心大减。村支两委按照长寿区委、区政府企业纾困要求,快速反应,逐个走访,给经营者们打气纾困,做相关农户的工作,支持企业分段、分批推迟缴纳租金,同心协力协助企业纾困。村民从害怕企业拖欠租金,到最后认同了企业长足发展和大家致富增收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目前,正在动员企业主动作为、及早谋划,应对今后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体现。文洪镜分析说,为此,河堰村抓住慢城建设的契机,成立了农民建筑劳务合作社——长寿区堰太建筑劳务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有长期务工人员15人,短期务工550人次,承接了慢城风貌整治、农村厕所改造等项目,共发放村民工资800万左右,村集体经济收益近50万。这些收益,村民们可集体决定,按程序自主支配,维修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村合作社让村民们当上了股东,过得有面子、有里子、有底气。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