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新质之力”潮涌洞庭之南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21

国家级益阳高新区追“高”逐“新”,探寻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的跨越路径

益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左志锋(后排左一)陪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前排左二)、益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熊炜(右一)深入园区企业调研

□ 王晓辉 陈高峰 陈泱羽

踞湖南长株潭西翼,扼益阳东大门的国家级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益阳高新区”),地处洞庭湖南岸,境内高铁飞驰通南北,高速纵横贯西东,半小时融城,三小时达沪,与长沙接壤,毗邻湘江新区,处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

益阳高新区2011年跻身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坚持以产业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向改革要动能,汇聚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崛起为湘北大地上一颗耀眼星辰。

“益阳高新区将坚决扛牢国家高新区的使命担当,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加快东接东融步伐,以全面建设‘五好’园区、当好‘产业立市’排头兵、奋力挺进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为战略目标,着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益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左志锋娓娓道来,三一重工、益阳橡机、科力远、金博碳素、金钨高科、维仕科技、信维电科等20多家“两主一特”(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龙头企业汇聚于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61家,高新技术企业29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主板上市企业6家。益阳高新区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打造各类科创平台129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众创空间2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强大动能。

毫无疑问,当下的益阳高新区已拥有亮眼的产业“成绩单”,不仅让人看到了“高新速度”,更看到了“新质力量”。

益阳高新区东部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大楼

旗舰领航

高端产业集群聚链成势

作为湖南省第四家国家级高新区,湖南省和益阳市对益阳高新区寄予厚望,赋予其“三高四新”先行区,东接东融“桥头堡”,产业立市、强中心城区战略“排头兵”,后发赶超“增长极”四个战略定位。

实力胜于雄辩。益阳高新区有以三一重工、益阳橡机、伟源科技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86家;以艾迪奥、光智通信、维仕科技、信维电科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30多家;以金博碳素、惠同新材等为代表的碳基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20多家;以科力远、长天新能源、桑瑞新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10多家。

实力不止于此。2024年,益阳高新区128家“两主一特”企业实现总产值290.6亿元,增长5.91%。维仕科技、维胜科技、生力材料等骨干企业产值同比均增长30%以上。

走进三一益阳产业园,来到三一中阳机械车间,看到有的智能机器人载着庞大的零件在厂区精准穿梭,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有的机器人正在精准抓取、焊接、码放,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展现出强大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路面机械——摊铺机、铣刨机从生产制造到下线的全过程,机械巨兽的压迫感扑面而来。艾迪奥电子明亮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碌于精密设备之间,自动化机械制造生产线高效运转,这是全球软磁铁氧体网络通讯领域磁芯的重要供应商,年出货量连续5年位居全球细分领域前列。

作为创新高地、产业新城,益阳高新区专注“大而强”的同时,也鼓励术业有专攻,涌现出一批极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隐形冠军”。湖南湘投金天新材是亚洲最大的专业化钛焊管生产基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高端耐蚀换热钛管应用于核电、海洋、污水处理等领域,市场占有率、产能规模和产品性能等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品大批量出口海外,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益阳高新区同样重视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全省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纾困增效”专项行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芙蓉兴盛、传化物流、龙海商贸、国联食品、味芝元食品等一大批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企业打响金字招牌,产品畅销全国,走进欧美市场。2024年,益阳高新区完成财政总收入62.08亿元,增长6.33%;一般预算收入60.67亿元,增长6.6%;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下,益阳高新区正全力实施园区“二次创业”行动,积极推进高密度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升级实践,坚持以“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核心路径,在抢占新赛道、锻造新质生产力竞赛中占据有利位置。

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高端多层陶瓷电容器(片式元器件MLCC)项目

千帆竞发

高新企业能级跃升崛起

国家高新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战场,向“新”聚力,以“智”赋能,依靠科技驱动实现“产业出圈”到“创新破圈”的突围,加速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为此,益阳高新区出台了《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实施方案》,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建立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力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2024年,益阳高新区新增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创新站、5家省级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材料中试平台、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2家优质企业。

高端多层片式陶瓷电容是工信部公布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益阳作为传统电容器的制造基地,1970年就兴办第一家电容器厂,到20世纪90年代,电容器厂发展到35家。为了打破电容器产业多而不精、高而不尖的局面,益阳市将电容器纳入全市十大产业链,由市长任产业链链长,益阳高新区组织企业担任技术创新与突破的主力军。

益阳高新区招商引进深圳市上市公司信维通信与益阳高发投共同出资成立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致力于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产品研发制造;并与清华大学国家先进陶瓷重点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从全球MLCC头部企业引进从业经验20年以上的高端人才,全力打破MLCC国外技术垄断。目前,信维电子科技(益阳)已成功试产最新研发的0402/226超高容MLCC系列产品,优良产品率提升至98%,正式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的11款“卡脖子”产品被行业机构头部企业采购。

如今,益阳年产400亿支电容器,全球每12.5支铝电解电容器中,就有1支“益阳造”,益阳距离“世界电容器之都”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碳谷”(新材料产业园)是益阳高新区打造的又一尖端科技产业园。上市企业金博股份国内首创使用碳基复合材料热场的锂电负极一体化示范线;自主研发的碳陶制动盘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比亚迪、小米等车企已批量下单并实现批量交付。据了解,金博股份是唯一一家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制造企业,重点产品碳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并承担了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等重要研发项目。

益阳科力远电池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代表企业,扎根益阳高新区近20载,始终专注锂离子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及电子设备的研发制造,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技术(863)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研发中心”“国家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龙头企业和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年来,科力远加快新能源换电业务布局,与美团、哈啰、iRobot、伟易达等消费类电池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覆盖全场景出行的绿色生态链,在共享充电领域产销规模全国领先。

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益阳高新区也有一批尖端企业走在全国前列。益阳橡机自主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全球最大规格剪切型密炼机,率先采用先进的高压交流永磁驱动以及伺服液压驱动,比普通液压系统能耗减少40%以上,解决了我国密炼机长期受制于人的难题。

一项技术创新突破是偶然,但多个行业、多家企业集中爆发,填补一项项国内空白,打破一个个技术封锁,就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益阳高新区成功跻身“专精特新”全国百强高新区排行榜,独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这里“开花结果”。

益阳高新区政务服务专区

全域护航

改革协同体系迭代升级

改革和风轻拂,创新之花悄然绽放,它如晨曦微光,照亮思维的角落,启迪无限可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本质上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关系。益阳高新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3月,益阳高新区首先从机关效能革命入手,深入推进规范人员管理试点改革。按照“瘦身、强能、提质、增效”方针,推进镇(街道)职能移交和社会事务剥离,高新区在职人员(含国有企业)核减率71.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核减率69.2%。通过精简人员,每年减少人力资源成本1.3亿元以上,园区改革发展成效在湖南省作典型经验推广。

不仅如此,益阳高新区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益阳高新区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工作办法》《益阳高新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24小时服务不打烊”工作实施方案》等,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高新区领导带头,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双十大”项目“双周调度”现场推进机制,优化“签约即落地”“重大项目工作专班”等机制,统筹做好资金、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确保落户项目早开工、快见效。

2024年,益阳高新区持续开展“四下基层”和“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帮助企业争取“两重”“两新”资金1.6亿余元,节约用能成本1500余万元,落实留抵退税4亿余元。2025年,开展政银企对接洽谈签约活动,17家银行与灏森新材料、科力远、金博股份等27家企业签约,金额超186亿元。其中,科力远一家企业就获得银行5亿元专项贷款授信。

益阳高新区借助沪洽周、进博会、投洽会、链博会等平台,推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等招商服务,构建起“驻点招商专班+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异地孵化”的市场化招商新模式。2024年,新签约项目48个,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2家,内联引资165亿元。

加快国有企业平台改革,将三家国企整合成益阳投控集团,将各类资源资产经营权共计36.6亿元注入该集团,提升至AA+主体信用评级,各类融资成本大幅下降,每年节约利息3亿元以上。

如今的益阳高新区,栽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一栋大楼就能成为一条生产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高品质先进制造业生态圈。

益阳高新区金博碳谷产业园项目

蓄势扬帆

创新生态全域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加快让创新“活水”澎湃成潮,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筑就创新生态圈,努力实现“从0到1”突破、“从1到100”跨越。

精准滴灌,助“良种”破土。“我们是华为唯一电磁屏蔽厂家,高强微纳米级不锈钢纤维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顶尖企业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除静电刷用金属纤维等领域的国内空白。”湖南惠同新材负责人自豪地介绍。据了解,湖南惠同新材2020年获得益阳高新区产业基金8200万元注资以后,开始跨跃式发展,2022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益阳市近两年出台了人才新政25条升级版、支持产业人才20条。益阳高新区也制定了支持大学生创业10条,吸引八方人才,培育初创企业。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项目在孵化期间(3年内)全额免租等政策,吸引长沙、株洲等大学生创业团队纷纷申请入驻,其中第一批6家完成企业注册。由4名应届毕业生创立的睿航科技,仅“零成本”入驻政策这一项,每年可节省开支5万元,该企业现已为全国70余家企业提供产品全流程设计服务。

深耕价值,陪企业“长跑”。高新区领导经常带领企业家前往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密集拜访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校所,寻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助力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目前,益阳高新区有各类科创平台129个,其中研发平台12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孵化器4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个(其中2个为国家众创空间)。

2024年10月以来,益阳高新区全力推进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湖南未来光电技术研究院,形成策应长沙全球研发、益阳落地转化应用新格局;中化橡机计划在益阳全力布局新品研发,新建大型炼胶实验中心,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金博碳素联合多所高校组建“湖南省高性能碳基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创新联合体”;湖南湘投金天新材组建钛及钛合金材料中试平台。“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程孵化模式在益阳高新区愈发成熟。

左志锋表示,益阳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以更高站位推进园区科创平台建设,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用紧密耦合,提升园区科创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水平,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在益阳高新区,我们看到了现代产业与科技创新的交相辉映,看到了科技创新活力带来的经济提速,看到了幸福生活“山乡巨变”的美好画卷,看到了园企一体的拼搏韧劲和定力恒心,更看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追“高”逐“新”的无限可能。益阳高新区正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迈向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本文配图由益阳高新区提供)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