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14
□张守营
便利店冰柜的雾气依然弥漫,但那些曾如利刃般刺痛消费者的“雪糕刺客”已悄然退场。“钟薛高们”轰然倒塌的冰雕,折射的不只是消费理性的觉醒,更在市场的冰面上刻下了一道监管考题。
曾几何时,便利店的冰柜成了价格迷局的重灾区。一支雪糕的价格标签如同隐形的刀刃,在扫码结账的瞬间刺痛消费者的心。如今,多地监管部门将“明码标价”作为整治核心,要求标签如利剑出鞘般醒目清晰——这不仅是规则的回归,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最基础的守护。当冰柜里的混放乱象被价格分区与独立专柜取代,市场的秩序才真正开始凝结成型。
当钟薛高“特级红提”的谎言被戳穿,“不加一滴水”的泡沫破灭,虚假营销堆砌的“伪高端”城堡在阳光下轰然崩塌。监管的利剑不仅要斩断价格欺诈的链条,更需刺穿那些精心编织的话术泡沫。当小红书上的配料表对比成为消费者的“照妖镜”,当行业协会开始为“质价比”制定标尺,市场的真相才得以在冰面上映照。
从重庆24小时响应的“雪糕专线”,到扫码可查的电子监管小程序,维权的通道正在拓宽。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价格承受者,而是手握知情权的监督者——学会辨认生产日期、质疑配料成本,这些微小却关键的转变,正在重塑市场的力量天平。
“雪糕刺客”的融化,并非市场的“寒冬”,而是虚假繁荣的冰雪消融。当蜜雪冰城2元甜筒年销10亿支的透明模式被冠以“雪糕护卫”之名,我们终于看清:真正的市场生命力永远扎根于真实的价值土壤。监管者需要做的,不仅是修筑防御工事,更是培育这片土壤——让每一支雪糕的价格都如冰块般透明,让每一口清凉都经得起良知的检验。
冰柜里的温度计仍在静静工作,而市场的“温度”,终将由诚信与透明来恒久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