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潮新闻作者:郑亚丽 孟琳 周琳子时间:2025-07-17
最近,2025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与机器人技术展览会在杭州举办。记者发现,不少参展企业来自轴承、电机等传统领域——这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6月21日,2025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与机器人技术展览会上,机器人吸睛无数。通讯员徐军勇摄
有数据为证:作为浙江工业基本盘的传统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月至5月,全省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6%。为支持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浙江近期还印发《关于支持传统产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浙江制造业企业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传统产业的焕新活力,事关浙江经济的发展能级。
撕掉标签
“向新”成共识
位于湖州长兴的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叉车一字排开,驾驶舱加货叉的组合,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集团执行副总裁徐松屹报出其中一款前移式叉车的价格:“二三十万。”和普通手动搬运车相比近200倍的价差,引起了记者注意。
徐松屹介绍,这是一辆融合了人工智能、自动导航和机械工程等智能辅助技术的“智慧车”。货叉能够向前延伸至货架深处,在完成存取作业后自动缩回,还能在巷道内实现自主导航,让叉车即使身处狭窄通道也能灵活工作。
作为场内物流领域的“老兵”,诺力虽以传统手动搬运车起家,却始终致力于打破刻板印象——产品历经手动、电动到自动化的跃迁,实现从有人驾驶到无人智能叉车的突破。产品迭代图谱,清晰映照着企业的“向新力”。
前不久,诺力还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聚焦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研发与持续迭代优化。
像诺力一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统企业还有不少,让产品拥有更多“花活”,他们靠什么?
在湖州老牌龙头企业浙江美欣达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上至管理人员,下至基层员工,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创新”。
纺织印染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但也常与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等传统印象挂钩。美欣达决心撕下这个标签。
过去几年,美欣达坚持“全员创新”,鼓励跨团队协作,产品越来越有科技范——参与神舟十二号宇航员服装部分面料的设计研发生产;更具智能范——全新的数字化生产线引入AI智能验布机,实现了从依赖老师傅经验,到无人验布、自动裁剪、智能仓储包装的跨越。
“我们已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引领市场。”公司管理部部长卢春丹颇为自信,这几年他们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从3%增长到去年的6.1%,创新成效显著。近期新开发的一款梭织面料,一举拿下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一次性1000万米的大订单。
走访中,记者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浙江众多传统企业的共识。一方面,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等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急需寻找新动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刺激和重塑,让不少将退休的浙江企业家,也开始研究怎么把AI用起来。
这几年,浙江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企业,纷纷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改造中,生产力实现质的跃迁。
“传统产业‘向新’的思路一旦打开,发展空间就充满想象力。”省经信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与“新兴”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做好创新支撑,传统企业也能在新兴市场吃得开。
今年资本市场上的浙商新贵——位于嘉善的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也顺利完成了身份转变。
过往,不少人眼中的长盛滑动轴承是一家传统企业。前几年企业发觉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未来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开始提前布局,最终成功研发出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的丝杠等关键零部件,成功打入新兴市场。
万事利研发的AIGC设计大模型,三到五秒就能设计出一款专属丝巾。受访者供图
开辟新路
需过三道关
“传统产业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省经信厅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低端向高端跃迁,注定是一条艰难的创新之路。对传统企业来说,通常需过三道关。
首先是思维关。
行为有惯性,发展亦然。长期以来,传统企业靠着过往成功经验在行业立足,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要破除惯性思维,依托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等完成深度转型。
位于湖州长兴的浙江博奥铝业有限公司,就“被迫”打破了自己的发展惯性。博奥铝业主营门窗、幕墙型材,是依托房地产行业成长起来的制造企业。前些年,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公司一路发展壮大,订单来不及做是常态,2023年为承接新订单还投资10亿元建设新厂房。
不承想,市场变化极快。副总经理徐志强对此印象深刻:2024年一直合作的千亿级地产项目订单突然没了,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以往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行不通了,要重新审视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徐志强表示,企业依托在铝材加工领域多年的深厚积累,逐步将产品线延伸至更具挑战性的工业领域,瞄准低空经济、汽车轻量化铝材、轨道交通及航空航天等新方向,“打破惯性思维虽然痛苦,却也为企业找到了新的成长方向。”
其次是人才关。
在位于温州乐清的浙江万榕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软件设计师将客户的需求输入平台,系统就能从年生产30万台高低压电气机柜的数据库中自动匹配多副图纸,交由客户选择。
公司总经理黄帅告诉记者,电气机柜具有非标定制化特点,全行业的设计环节几乎都是靠手工设计、人工看图,涉及数千个参数,工序繁琐,当他们的母公司——电气机柜制造业单项冠军万控智造想借助大模型提升设计效率时发现,缺乏懂得人工智能的人才。
“请来大厂工程师,他们懂技术却不懂行业。”黄帅很是无奈,最终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好几个公司拼凑出需要的人才,他们这家从事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公司也应运而生。
在温岭一家机床企业,记者也听到了类似的担忧。传统企业发展依靠的往往是传统工艺,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驱动,这就需要既懂软件也懂硬件的综合型人才。
“这些人才,不光是新技术的创造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更是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晓飞表示,今后企业人才的集聚程度和质量水平,将直接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高度。
第三是融合关。
万事利集团研发的AIGC设计大模型,三到五秒就能设计出一款专属丝巾;位于绍兴的卧龙电驱以电机核心技术为支点,新布局既有低空经济也有人形机器人,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研发、生产、管理等链条;温州康奈集团则打造出鞋业柔性智能制造样本……
康奈集团打造的新绿智能工厂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综观浙江传统企业突围,多是在自身发展基础上的信息融合。去年,工信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源深度融合,进而赋能千行百业。
调研中记者发现,大企业“花钱试水”问题不大,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体量小,在融合发展上可能面临转型成本高、试错能力弱等难题。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传统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这三道关,还要克服市场考验、全球化布局等重重困难,才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两新融合”
打通产学研
推动传统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企业的问题,也是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下,浙江传统产业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破解,多数产业还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2024年,浙江传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6.1万元/人,低于规上工业的29.1万元/人。
前段时间关税波动,浙江受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消费品、机械基础件等传统产业。在相关专家看来,原因在于技术能力弱、竞争能力弱、议价能力弱、利润率低。
向新而行,浙江传统企业应如何作为?“要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文章。”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企业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用新技术培育新动能,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蹚出了一条新路。
位于仙居经济开发区的浙江仙通橡塑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如此。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密封条在车辆轻量化、隔音降噪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与浙江大学共建零部件研发中心,成功研发出新能源汽车无边框密封条产品,顺利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新订单如雪花般飘来。
一直以来,科研院所拥有原创技术,但是难以转化进入市场;企业拥有创新的动力,但往往缺乏资金、人才。因此,架起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让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是“两新融合”的关键,也是传统产业“起飞”的必要条件。
“企业是创新主体,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成果迅速落地转化。
为了打通产学研通道,今年来,浙江还启动了“校企双聘”改革,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选聘,推动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让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也越走越宽。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王翀,就以“科技副总”的身份,把他研发的“过瘤胃”技术和“防腹泻”技术应用到需要的企业,极大降低了羔羊的腹泻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
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域实践不少。宁波是制造业大市,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提出未来三年突出“智能工厂”主载体,梯度培育“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四级智能工厂。力争到2027年,培育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绍兴柯桥以印染见长。当地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加大数码印花、气流染色、碳纤维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催生出印染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去年传统印花装备七成更新为先进数码印花,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老”纺织有了“新”力量。
针对中小企业缺资金、转型难等问题,浙江今年加大了资本市场服务力度,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举办投融资路演活动200多场,促成融资超34亿元。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用在关键点上,再助推企业一把,企业就会更强更壮,产业结构也会更好更优。”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企业催生新质生产力,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最终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专家点评】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于晓飞
浙江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
2017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分业施策、试点推进、经验推广,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4月召开的全省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场会,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浙江省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念为引领,破解制约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引导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要积极拥抱应用新技术。数智化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产品到制造方式、管理方式等全链条升级,实现流程再造、价值提升。传统企业通过融合应用数智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新一轮数智升级。
二要积极融入新产业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应运而生。传统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装备企业,要重视新的产业需求,挖掘产业关联点,积极融入新领域供应链体系。当下,不少传统企业在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切入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赛道,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三要积极推进“两新融合”。一方面部分传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亟需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高校面临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转化不足的问题。浙江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各地要健全协同攻关联合创新机制,积极组织“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实现科创能力、产业化能力、资金服务保障的高效匹配,助力传统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向创新驱动转型,重塑产业优势。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