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宣传作者:时间:2025-07-17
“先人一招则优,快人一招则强”,在“智能进化”这条赛道上,谁跑得快、创新能力足,谁就能占据主动权。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引我们把创新浙江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延伸拉长:2024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全国第四,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今年前5个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宇树科技、DeepSeek等企业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大模型更新迭代持续加速、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人工智能正在为创新浙江建设注入更强劲的驱动力。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该如何跟上这场“智能进化”的节奏?这有一份“通关”必备的修炼手册,请查收。
图源:视觉中国
手册一:认识破壁“金钥匙”
毫无疑问,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就是制胜未来的那把“金钥匙”。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智慧脉动”。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大头。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转型瓶颈、技术短板、内生乏力等问题却盘根错节,而人工智能无疑将有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像是港口、煤炭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优化流程、升级设备,实现降本增效。去年12月,工信部确定了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各行各业都能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影视”……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我们身边已屡见不鲜。尤其医疗、交通等对数据精度要求高的领域,能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运行效率、精准预判风险。
作为地方发展的“领头羊”,党员干部只有摸透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门道,才能抢得“潮头鱼”,让“人工智能+”行动更好落地,既盘活传统产业的存量,又做大新兴产业的增量,为各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深圳会展中心,参观者在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的宇树科技展台观看人形机器人展示图源:新华社
手册二:速抢时代“高铁票”
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产业格局瞬息万变,国家要竞先、地区要发展,都要紧紧跟上飞速前行的时代列车。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先布局者常常能成为翘楚,而犹豫观望者多只能在后面苦苦追赶。站在科技创新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更趋激烈。从ChatGPT、Sora到DeepSeek,大模型的疯狂“进化”,正是人工智能竞速浪潮中一朵具象的浪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聚焦人工智能这一“题眼”,近两年,全国各地争先恐后抢滩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为竞逐“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多地出台了支持政策。
党员干部肩负着为地区发展抢占先机的重任。在人工智能重构产业发展逻辑、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的当下,若是慢半拍,等其他地区形成先发优势后再想分一杯羹,就可能面临成本高企、人才难引等多重挑战,想“上车”也就越难,而且随时会被拉开代际差距。风口稍纵即逝,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才不致贻误时机。
手册三:配置硬核“装备包”
随着智慧政务、决策推演等场景的不断更新,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创新需求日益增多,难免让一些党员干部陷入本领恐慌:有的人仍然依赖纸质台账等传统工作模式,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处理、跨部门协同治理等现代化治理需求;有的读不懂数据模型、摸不透算法逻辑,即便手握先进工具也难发挥实效。“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智能化变革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治理效能,也有碍地区发展。
人工智能在信息获取、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协同治理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为智“治”插上技术的“翅膀”。但这种赋能效应释放的前提,是党员干部必须主动跳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通过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构建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素质能力。反之,若在智能时代仍固守传统认知,面对治理场景的智能化变革,就会陷入困境,最终被时代的大潮拍在沙滩上。
今年,全国多地纷纷举办人工智能专题研修班,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与技术一起“进化”。比如,浙江不仅针对干部群体连续推出10期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网络专题培训课,还专门编写了《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干部培训教材,供大家充电续航。
浙江省委组织部推出的干部培训教材《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手册四:设好风险“安全阀”
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有一段人工智能将人类囚禁于虚拟世界的剧情,虽然只是虚幻想象,却给我们敲响了技术失控的警钟。回到现实中,人工智能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数据泄露、算法偏见、伦理争议、技术依赖等风险。技术越先进,越需要提前设好“防护栏”和“安全阀”。
黑箱下算法的决策可信度几何?数据是否能得到妥善使用与保护?人工智能的法律边界如何界定?如何避免技术依赖与数字鸿沟?这些都是党员干部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作为智能治理的关键主体,党员干部需要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在公共价值与技术理性之间探寻动态平衡。一方面,明确“禁飞区”,深刻了解技术的边界与隐患,提前制定规范,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划好红线;另一方面,规划“试验田”,平衡好创新与风险,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过度干预,在可控范围内为创新留足空间、蓄足活力。
当然,这种“未雨绸缪”不是要给发展“泼冷水”,而是要为创新搭好路、铺好桥。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否则等到风险临头时再仓促应对,就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手册五:修炼未来“通行证”
在技术浪潮中,“追风”只是起步,“造风”才是更高追求。这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了不少“世界级选手”,人工智能产业的盘子越做越大。比如,华为昇腾芯片打破了算力垄断、讯飞星火大模型“玩转”多国语言、DeepSeek在全球“圈粉”无数;再如,2024年我国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我们在高端芯片制造、底层框架等“卡脖子”环节,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手里攥着“独门绝活”的企业也不够多。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算好“长远账”。唯有继续沉下心来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原创能力,才有可能从“跟着别人玩游戏”变成“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追人工智能之风,主动拥抱变革、引领变革,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对发展机遇的坚定把握,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拍打时代的堤岸时,投身创新浙江建设的每一位党员干部,不仅要追赶浪潮,更要成为浪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