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对口支援

青海医疗援青十五载:跨越发展 绘就健康新篇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6-20

6月19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青海省医疗援青十五周年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高出席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过去15年青海省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工作中的实践举措、显著成果与重要进展。

2010年,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委组织协调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以及辽宁省、沈阳军区部队医院与青海省建立对口援青机制。2016年,南京、无锡分别与西宁、海东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青海省两市六州医疗对口支援全覆盖。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组队”对口支援模式,建立“6+1”帮扶机制(对口支援6省市支援青海省6个自治州,上海中医药大学支援省中医院)。2022年3月青海省14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级医院纳入中组部“组团式”帮扶范围,2023年7月青海省6州人民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既有“组团式”支援、又有“组团式”帮扶的省份。

十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和各支援省市聚焦项目、人才、新业务、远程医疗等领域,倾力开展资金、智力、技术和网络“四支援”,架起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提高了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青海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央层面支持。15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通过安排约193.68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为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2010年起,中央财政大力支持青海省33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56亿元,有力提升当地专科医疗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2021年青海省被纳入建设范围,2022年获批2个建设项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0年,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投入财政救助金660多万元,为700多名经济困难家庭出生缺陷患儿提供救助;培养700余名医养结合从业人才,支持青海省培训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148人、骨干56人,全方位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能力。此外,中央累计投入660万元财政资金,在青海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社区)建成11个尘肺病康复站。2019—2024年,财政部下达8.37亿元,支持青海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24年,西宁市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将在未来三年获得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为持续深化青海医改、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对口支援省市层面支持。各支援省市累计投入约25亿元资金,精准投向青海基层医疗卫生项目,有效填补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根基。各支援省市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累计达1019项。各省市选派60余名领军人才担任青海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职务,引入先进管理理念;6省市共派出约1046名医疗人才开展支援,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出约24649名技术骨干。自2022年起,6省市支援医院组织专家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模式,重点支援帮扶青海省6州人民医院和14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医院,实现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的精准对接。此外,自2009年起,从辽宁、部队医院结对帮扶,到多批次派出医疗队实现全省县级医院帮扶全覆盖;2021年至今,辽宁、江苏55家三级医院以“组团式”支援模式,对青海省60个县级医院开展深度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基层,全方位提升青海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十五年的全方位支援帮扶,青海省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历史性伟大跨越,各项成果显著。青海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从2.8万人增长至7.3万人,增长率达157.8%;执业医师数量由0.98万人攀升至2.17万人,增幅达121%。高层次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28.6%。通过“师徒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成功培育137名本土学科带头人,为医疗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万张增至4.6万张,增长128%;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1.07人提升至3.64人,增长率高达236%。乡镇卫生院达标率从23%跃升至91%,基层首诊率达68%,县域内就诊率突破82%,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人均预期寿命从69.96岁(2010年)延长至74.8岁(2023年)。包虫病筛查覆盖率达98.3%,手术救治成功率达92%,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78%。20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医院“五个中心”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逐步形成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如今,青海6州全部建成三级医院,这一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青海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