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4-25
点开青海大学在线课程平台,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十分吸睛:该课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仿若置身青海省海北州中国首座核武器研制基地,可亲手操作实验,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强化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马克思学院院长卢艳香表示:“人工智能为思政课赋能,关键在于借助技术放大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此课程上线后热度不断,近10万人在线学习,成为青海大学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特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顶层设计:擘画AI赋能教育新蓝图
在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席卷下,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该如何探索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青海大学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积极投身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的探索,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智能教育与数字技术发展。各学院围绕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立足学科特色开展实践,共同绘就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画卷。
顶层设计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引擎。青海大学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科研单位、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强化智慧校园系统建设。通过搭建教务、科研、人事等职能部门和院系纵向贯通的实施架构和横向联动的推进体系,不断拓展教育治理应用服务。同时,学校还出台《青海大学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青海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战略实施方案(2024—2025年)》等文件,从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支撑、智能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十项举措精准发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落地见效。
特色专业建设: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
顶层设计的蓝图已然绘就,专业建设随即稳步推进。“在专业建设方面,青海大学立足高原优势资源,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青海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山刚介绍道,“学校前瞻性地谋划绿色算力、数字经济等人工智能类本科专业,将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导论等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在通识课程中增设1学分信息素养类必修课程,为学生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框架。”
基于特色专业布局,各学院积极践行学科交叉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表示,学院紧跟学校需求,着力打造面向应用型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积累形成了“清青”多元化人才培养思路与持续优化方法,并新增绿色算力创新班。青海大学超算团队连续四届蝉联 ASC世界超算全球一等奖,创西部高校历史最佳战绩,为青海省赢得2025年承办权,为西部高校首次,彰显了学校在超算领域的雄厚实力与卓越影响力。
不仅如此,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融合,该学院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辅修专业、“人工智能+X”微专业、VR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实验班,以个性需求与多元发展为特色,为不同院系学生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辅修专业为有志于拓展人工智能领域知识的学子提供了系统学习平台;“人工智能+X”微专业则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VR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实验班则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舞台。通过开展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学生在跨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中,有效提升了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医学院则在“新医科”框架下另辟蹊径,着力培养“医学 + AI”复合型人才。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苏占海介绍,学院一方面,开设《医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将机器学习、生物和医学大数据分析纳入必修模块,强化医学生对AI工具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附属医院诊疗系统中搭建了AI融合分析系统,已部署Deepseek AI诊断分析系统,医护人员根据病历、患者基础数据整体分析发病治病因素,提供更加精确的诊疗建议和策略。
教学改革:探索智慧教育实践新路径
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多点开花。青海大学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青大特色的校级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平台联动、资源协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衔接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实现混合式教学全覆盖。学校深入参与“慕课西部行”计划,建设16门优质特色慕课面向社会开课;依托对口支援高校资源,与清华大学联合开设9门克隆课程,并举办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克隆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数理学院副院长乔丽介绍,数理学院以《线性代数》课程为试点,开展“同步课堂”小班化教学模式改革,覆盖了全校88个班级约3309名学生,同步课堂模式是教师、学生、助教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改革,一位教师授课可实现多个班级同步上课,充分利用学校智慧大厦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提升“网络课堂”“双师课堂”的应用水平;同时,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教师,通过虚拟教研室定期交流研讨,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医学院以“机能学虚拟仿真、人体解剖学虚拟互动 + AI”为核心,重构医学教学模式,结合标准化病人与 AI虚拟病人,构建“双轨制”临床训练场景,并试点 AI赋能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让医学教育更贴合临床实际需求。
从一门火爆的虚拟仿真课,到专业布局、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智能化转型,青海大学用行动证明:即便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高校,也能在高等教育智能化转型浪潮中找到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未来,青海大学还将继续深化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前行,为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