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法治信用

青海高院发布《青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2020 - 2024 年)》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4-25

4月25日,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青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2020 -2024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五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实践与成果,展现了青海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的担当与作为。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忠义介绍,青海法院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聚焦“公正与效率”,积极履行知识产权审判职能,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逐年凸显。五年来,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008件,同比增长3.35%,审结1975件,同比增长4.06%。从2024年开始,收案出现拐点,收案数较上年度下降50.15%。

这些案件呈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民事案件以侵害商标权纠纷,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以及商标权属、侵权纠纷为主,网络成为侵权高发地。刑事案件涉及的罪名主要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假冒注册商标罪,该类犯罪呈现出链条化作业。二是案件所涉领域相对集中在酒水、服装鞋帽、文娱、餐饮、电子产品等领域。三是案件较为集中地发生在西宁、海东和海西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四是涉及新类型、复杂民事案件逐渐增多,还包括部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

面对青海的案件形势,青海法院积极探索,多举措创新审判工作。在审判理念更新上,坚持“严格保护”,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手段,提高侵权成本;涵养“如我在诉”理念,发挥保全制度效能,提升审判质效;践行“司法为民”,如城东区人民法院在处理大批涉 KTV著作权侵权纠纷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促成“一揽子”使用许可协议,使被诉 KTV经营者与著作权权利人签约率达95.1%,实现定分止争。

审判机制创新方面,青海法院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调整优化管辖布局,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践行技术调查官制度,聘任22名技术调查官,发挥技术调查官在查明案件技术事实方面的作用;推进繁简分流,构建“快审 +精审”模式,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实现繁案专审专调、简案快办快调,如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合并审理、集中调解、分批答疑、重点突破等方式,成功化解了包括151件侵犯专利权纠纷、14件侵犯商标权纠纷在内的多起系列案件;全面推行示范裁判机制,在类型化案件中充分发挥个案裁判示范引导作用,以判促调,批量化解,提升解纷效率,如城东区人民法院以判个案促调他案方式,妥善处理了7个系列案89件案件。

此外,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方面,青海法院注重名优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傍名牌”等侵权行为;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依法从严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如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白酒系列案件中,有28件被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6名被告人中有29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7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总额达29860000元,没收违法所得16648433.54元,公益诉讼赔偿金总额达52039318.34元。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带来了显著的保护成效。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五年来共有11起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累计判赔金额达3894824元;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决纠治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探索建立关联案件披露制度。2024年以来,全省法院受理知识产权类民事案件299件,较上一年同期的619件下降了51.7%。

在纠纷化解方面,健全调解机制,联合印发相关文件,全面落实“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全省各级法院落实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举措,2024年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成功17件,通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西宁市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126件,其中司法确认9件。五年来,全省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1783件,其中调解撤诉1420件,占比79.64%。

在融入社会治理上,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作用。城东区人民法院在西宁市标志性商品集散地——王家庄小商品市场成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着力以“小案件”诠释法治“大道理”,该市场经营者被诉侵犯商标权的案件同比下降65.4%,畅通了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