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4-21
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知识产权专题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超杰详细介绍了2024年青海省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据介绍,2024年青海省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在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加挂省知识产权局牌子,新增3个内设处室,新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印发《青海省知识产权领域省与市(州)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实现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及时调整设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
重点领域创造实现新提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优化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优势示范企业建设,加强重点特色领域高价值发明专利储备和商标地理标志培育,年内新增专利授权5134件,注册商标7056件,同比分别增长28.2%、35.7%,累计授权专利3.92万件,有效商标注册8.27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7件,提前完成青海省“十四五”规划目标。
专利转化运用展现新成效。17部门建立会商领导小组机制,出台《青海省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共促专利转化运用的新局面,促进存量专利加速转化。2024年,青海省专利转让975次,同比增长52.6%;专利许可180次,是去年的90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1亿元,增长79.1%,专利市场价值不断激活。发布“锂电池回收”“特色生物(枸杞、沙棘、蕨麻)”2个产业专利导航成果。指导青海省首批2家企业通过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评价。
全链条保护汇聚新动能。联合9部门印发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若干措施,合力构筑“严大快同”保护格局。发布3批次23起知识产权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类典型案例。建立涉外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搭建企业需求和服务机构供给对接平台。设立50个专利行政裁决服务窗口,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市州全覆盖,为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连续五年超过80分。
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新模式。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共5家,备案国家级网点1个、省级10个。西宁市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印发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作指引,动态调整服务事项清单。成立首个知识产权学院,圆满完成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西宁考点)各项任务。整合服务资源,在青海省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平台增设知识产权功能,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市州行活动,打通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2025年青海省知识产权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着力加强知识产权统筹谋划。开展《青海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全力配合做好《青海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修订后续工作。
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聚焦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绿色算力和新质生产力,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开展专利导航项目,加快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和高价值专利。
着力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持续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行动,通过以“技术+金融”形式举办专利转化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专利开放许可清单、路演推介等多种形式,促进专利转移转化,不断激活专利市场价值。
着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高标准推进“互助青稞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确保通过验收。
着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信息资源供给,健全专利商标代理质量监测和信用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