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前瞻性谋划新一代煤电战略布局

推动一批现役机组改造升级,积极有序开展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4-16

□本报记者程晖

4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面总结评估“三改联动”工作成效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一批现役机组改造升级,力争全面提升新建机组指标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在难以满足电网快速调节需求的地区,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快速变负荷能力的煤电机组;在调峰有缺额的地区,改造和新建一批具有深度调峰能力和宽负荷高效调节能力的煤电机组;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鼓励各地、各发电企业落地见效一批兼备上述能力的煤电机组。

谋划新一代煤电战略布局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支撑“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新一代煤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煤电长期以来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我国煤电装机以不到40%的装机占比、提供了约60%的发电量、70%的顶峰能力和接近80%的调节能力,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90%以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同时,煤电还是现阶段我国最经济可靠的热力供应主体,是我国民生采暖和工业用热重要的热源保障。煤电在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用电用能需求的同时,为大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落实“双碳”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在统筹能源转型和安全供应的压力下,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煤电面临着进一步深刻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作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煤电需要多措并举努力降低自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在电力系统结构和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煤电作为重要的系统调峰电源和惯量支撑电源,仍需进一步挖掘灵活调节能力,提升煤电深度调峰、快速爬坡、一次调频和启停调峰能力,持续高质量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为此,我们前瞻性谋划新一代煤电战略布局,以新一代煤电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推动煤电行业开辟新赛道、开启新征程。”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智能运行是重要指标

自2021年以来,煤电“三改联动”取得了丰富成效,为我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不断深入,需要系统优化设计更加与时俱进和丰富全面的技术指标体系,为煤电在新形势下更好发挥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提供指引。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在充分衔接“三改联动”基础上,着眼于适应“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以“深调峰、快调节、强支撑、宽负荷、高韧性、低排放”为主线,从煤电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四个方面建立健全煤电技术指标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先进创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主辅机装备技术创新,优化锅炉燃烧组织和传热控制调节,改善通流降低汽轮机低负荷热耗,提升机组高效调节技术水平。因地制宜采用零碳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煤电与新能源耦合等技术,提升机组清洁降碳技术水平。加大煤电深度调峰和快速变负荷智能控制技术创新攻关和工程应用力度,积极集成应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机组智能运行技术水平。

“智能运行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支撑。”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提出了新一代煤电应重点聚焦智能控制、智能运维、智能决策等3个评价指标。其中,智能控制要求煤电机组强化负荷调节的自动化性能,提升自动控制的精准度并减少人工干预;智能运维要求提升机组运行智能化水平,强化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和寿命管理;智能决策是适应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重要能力,通过提升机组在市场化运行中的科学决策能力来降本增效。

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

“高效调节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核心目标。”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代煤电的高效调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机组能效水平和深度调峰能力,而是扩展为供电煤耗、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深度调峰最小出力、负荷变化速率、一次调频、启停调峰等6项指标要求。

其中,低负荷煤耗攀升幅度用于衡量机组宽负荷运行能效水平,是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机组频繁参与深度调峰场景下对机组能效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负荷变化速率响应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需求,按机组在不同负荷运行水平下的客观差异进行区分;一次调频能力是煤电机组重要涉网性能,结合煤电机组在深度调峰期间一次调频能力下降的客观实际,鼓励广大煤电机组通过自身调节或辅助调节方式提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

此外,清洁降碳也是新一代煤电升级的重要方向。《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机组实际情况和区域资源条件的差异,对现役机组、新建机组和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提出了差异化的碳减排实施标准。《实施方案》不强制要求所有机组实施低碳化改造建设,试点示范明确了度电碳排放强度的量化指标要求,积极推进现役机组实施低碳化改造,且新建机组应重点研究预留低碳化改造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同步实施低碳化建设。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