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5-03-3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推动高排放行业绿色转型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持续推动钢铁产业向精深化、高端化转型,建设环保型绿色工厂,发展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精品钢产品,助推经济绿色发展。图为开发区一家钢铁企业刚轧制出炉的槽型钢。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这将有助于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交易活跃度。更多行业的参与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使得碳价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和减排成本。
碳市场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碳市场是指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7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上线交易。经过近4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果逐步显现,全口径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裴晓菲表示,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助力走出“内卷式”竞争模式,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此外,碳市场也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这些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后,预计将对企业成本和技术升级路径产生直接影响。”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看来,一方面,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碳排放约束,碳排放成本将直接计入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将倒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探索更加高效、低碳的生产方式和工艺,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碳价走势将会更加稳定和透明
“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对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活跃度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由于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市场交易,碳价的走势可能会更加稳定和透明,这也有利于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袁帅预测:“短期内碳价有望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长期则将逐步趋于合理和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碳价在引导企业减排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善碳定价机制方面,扩围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在进一步丰富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力的基础上,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更有效降低了全社会减排成本。
碳价为新纳入行业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有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这些行业,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因参加碳市场获得的收益可用于进一步投资低碳技术,从而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良性模式。
根据《工作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其中,2024至2026年度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阶段。据了解,生态环境部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对于三个行业比较关心的配额分配问题,裴晓菲表示,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加强两个市场联动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自愿碳市场在我国碳减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强制碳市场的重要补充。自愿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据了解,近期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制碳市场主要针对重点排放单位,通过配额管理实现减排目标;自愿碳市场则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主体自主减排。“两者应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碳减排。”柏文喜认为,在政策衔接方面,建立政策衔接机制,使自愿碳市场的减排项目能够与强制碳市场有效对接。例如,允许自愿碳市场的减排量在一定条件下用于强制碳市场的履约。同时,加强两个市场的联动,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流动。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两个市场,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在袁帅看来,自愿碳市场可以通过开发更多类型的减排项目和方法学,为强制碳市场提供更多的减排选择和灵活性。与此同时,强制碳市场也可以为自愿碳市场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促进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