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助县中医院作者:时间:2025-03-31
2016年,互助县作为第一批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4个示范县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改革试点县,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以及《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有关精神,互助县在深化改革上动真格,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在县域搭建分别由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牵头的2个医共体,从一开始医联体、医共体,到如今的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全面铺开,为促进县域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依据功能定位互助县中医院负责县域21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技术带教、业务指导,基层中医馆在为群众“家门口看中医”带来更便捷、更舒心的体验。
完善硬件设施,推进综合服务现代化。目前县域21所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实现100%全覆盖,投资20万元的有14所,10万元的有7所,平均业务用房面积260平方米,中药饮片种类250种,均能开展中药饮片服务,具有中医类专业学历的工作人员63人,配备熏蒸治疗机、中药煎煮机、TDP治疗仪等新型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10余台,有效保证了临床中医诊疗工作需要,满足了就诊群众多样化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重点中医专科为骨干,中医馆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截至目前,互助县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为36%(其中:互助县中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为50%)。
统一操作规范,推进规范诊疗标准化。海东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学科专业委员会、中医护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均挂靠在互助县中医院,主要承担省市县级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制定《常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创办《河湟杏林学报》,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统一规范中医类新增医疗项目51项、修订医疗服务收费项目383项(包含停用的95项)、医保支付类别调整的15项、市场调节价1项、耗材目录10项的相关收费标准。同时,结合实际,开展面神经炎、脑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10个病种开展以中医特色治疗按病种付费模式,患者占出院患者的30%,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医,为实现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规范化奠定基础。
强化技能培训,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以创建“一院一特色”为目标,互助县中院医院结合本单位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以“结对帮扶”方式,选派重点中医专科团队到基层卫生院开展帮扶指导,通过开展临床带教、技术指导、进修培训、推广适宜技术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遴选25名骨干医务人员担任导师,采取集中理论授课、分批临床实践、手法带教、技能考核的方式,开展多期省市级中医适宜技术、中药、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累计达359人,覆盖全部中医馆,着力提升中医馆技术水平、特色专科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立及平战转换能力。目前,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21所中医馆均能开展针刺类、灸类、贴敷类等6大类18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都能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诊疗服务占比达36%以上。
推进医防融合,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普遍化。基层卫生院中医馆立足为辖区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普及中医药健康素养知识,探索建立中医药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简便验廉效”的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中,要求在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时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医师,在签约服务包中增加中医药服务项目,为每个签约家庭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重大疾病的筛查,主动强化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康复的规范化诊疗,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营造文化氛围,推进科普宣教常态化。结合“美丽中藏医医院”活动,注重中医馆内外环境、标识标牌及装修、装饰对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展示和体现、院区种植中药植物,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活动,通过折页、展柜、雕塑、模型等形式,不断扩大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覆盖面。在卫生院大厅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橱窗、中医药文化墙,电子屏轮回播放中医药健康知识,每月定期更换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公众咨询活动,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目前,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在92%,学会运用中医药知识治未病,降低疾病发生率。
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勇担使命。未来互助县中医院将继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应用,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服务流程优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拓展、科研与教学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并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县域医疗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健康互助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 通讯员:刘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