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1-22
青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汇民声、聚民意、传民情,履职尽责,出实招谋发展,话愿景献良策,助力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儿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就青海省农村儿童早期发展有关话题,专访了青海省政协委员丁玉澜。
儿童早期发展是应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转变形势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升未来人力资本的根本上助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还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把儿童早期发展纳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设立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并制定了《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标准》,保障儿童生长发育、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综合提升。
但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村,许多6-36月龄儿童仍面临留守、看护人教育水平低等困境,难以接触到系统、科学的早期养育,错过了发育的黄金期。
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下率先实施“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家访为主、中心为辅”的运行模式,为学前儿童提供早期发展干预服务。
2024年3月,海东市作为继毕节市后全国第二个实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区项目的地区,旨在通过示范区项目建设,为国家层面加快农村儿童发展领域的政策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目前,海东市共有29个乡镇(街道)实施项目,共有8682个学前儿童家庭享受系统的家访活动,累计完成入户家访39.58万次,农村儿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但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养老等领域相比,尚未完全建立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尚无其他政策及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因此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省级层面予以支持。
为此丁玉澜建议:
一是将0-3岁儿童早期发展纳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大对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投入机制、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是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拓宽资金筹资渠道,借鉴贵州省毕节市做法,建议青海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将农村儿童发展示范区建设纳入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学前教育资助计划等补助项目,学龄前儿童除在托幼托育机构享受免除保育费用和提供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外,农村6-36月龄儿童家庭享受每周免费、专业化的一对一入户养育指导服务,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补充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空白,缩小城乡儿童早期发展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委员介绍:丁玉澜 海东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青海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政协常委)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