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作者:时间:2025-01-20
2024年,海东市紧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为重点,将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激励释放生育潜能,为推动海东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高位推动,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秉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部门监管、多方参与”的理念,调整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贯彻落实《海东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海东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着眼人口发展实际,及时出台《海东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工作方案》。
据了解,该方案围绕实施生育政策、完善服务体系等五大方面推出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1项,从树立正确婚育观、保障生育权利、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扩增普惠托育服务等方面入手释放政策红利,有效满足家庭多样化生育需求,生育支持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完善。
同时,建立全员人口信息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强化人口动态监测和形势研判,2024年海东市出生人口数达到1.17万人,较上年提升13.8个百分点。
锚定目标、多元参与,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紧盯“千人口托位数”目标,建立托育服务发展工作定期调度制度,每月监测托位设置及托育机构运行情况,确保托育服务稳步、高效推进。
立足海东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幼儿园运行机制健全、管理模式成熟、风险防控体系完备、群众认可度高的独特优势,支持公办和有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班,海东市已有106所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增设托位5069个。
此外,推行多部门协同联动,及时解决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等难题,落实场地优惠、税费减免、水电民价及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效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让托育服务更具价格普惠“亲和力”。
同时,加快推进公办托育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海东市已设置托育机构、幼儿园托育部114家,共有托位数5859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4个。
立足需求、强化服务,全面营造生育支持环境
以“孕得更优、生得更安、育得更好”为目标,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分级组建市、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家组,持续加强医疗、妇保机构产儿科建设,海东市建成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12个,各助产机构设置产科(妇产科)14个,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设置儿科104个,有效满足妇女儿童医疗需求。
全面落实孕情监测、建册建档、产前检查、安全分娩和产后访视等环节管理,及时提供疾病筛查、健康体检、“三病”防治等服务,将1.1万名孕产妇纳入“五色”分级管理体系,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4.43%。
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全方位多形式宣传生育政策以及科学育儿、预防保健等健康知识,累计举办各类宣传活动76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全力打造让育龄人群放心、舒心和暖心的生育环境。
以点扩面、相融相促,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作为继贵州省毕节市后全国第二个实施“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区项目”的城市,聚力在农村人口占比高、多民族聚集地区打造“早期发展+普惠托育”相融相促的“海东样板”。
海东市奋力发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的精神,按照“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县区政府按比例配套”方式,落实资金3300余万元,培训聘用当地农村符合条件的中青年妇女作为育婴辅导员,采用“入户家访为主、中心培育为辅”的创新模式,为0至3岁婴幼儿提供健康、营养、照护、安全和早期发展等多元综合干预与服务,缩小城乡儿童早期发展差距,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目前,海东市已建成慧育中心11个,聘用督导员、育婴辅导员289名,累计受益儿童8682名。
紧盯重点、做实扶助,纾解计生特殊群体担忧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难有所帮、病有所医、心有所托的“三个全覆盖”工作。
2024年,为海东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助对象1.8万人发放奖扶资金2335万元,关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状况,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工作,累计走访慰问759户,发放慰问金25.48万元,协调解决“急难愁盼”事项62项,为四百多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办理绿色就医证,在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院陪护保险理赔工作的基础上,增设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父母陪护假,有效缓解计划生育家庭住院陪护压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