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作者:刘亚婷时间:2025-01-20
“青海省每年直接用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各级各类财政资金达130亿元。青海省级财政筹措50亿元设立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在1月19日召开的青海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谷长伟如是说。
2024年青海省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青海省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8.3万吨,较上年增长1.8%;油菜产量达到33万吨以上,较上年增长2.9%,均创十年新高。
青海高原冷水鱼正式获准向蒙古国和新加坡出口,海南州鲑鳟鱼养殖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省份。海西州32个特色农产品获得香港STC认证。青海牦牛肉历史性获得供港准入,冰鲜藏羊首次供澳。
西宁市在香港成功开设首个“青海·西宁城市生活馆”和“河湟田源”区域品牌产品展销体验店,注册会员超8万人。
谷长伟表示:“2024年,青海省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四个关键环节,优化发展方式、扩大产品输出,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
青海全省牛羊出栏达到937万头(只),共建成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200多个,海晏、达日2县入选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冷水鱼产量达到1.9万吨,鲑鳟鱼产量占到国内产量的36%,出口5529万吨,是上年的12倍,出口额达3.1亿元。
高原冷凉蔬菜、供港蔬菜基地加快建设,青海全省蔬菜产量达161万吨,增长7.3%,50万吨夏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西宁市成为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海东市建设10万亩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种基地,互助县建成全国最大春油菜制种基地。海南州建成“光伏生态牧场”14个。玉树州30个合作社成为首批实现装配式圈舍成套设备购置补贴创新试点主体。
青海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累计突破3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0.3%,较2023年增加一倍。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覆盖39个县(市、区)。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5个,累计达1220个。发布《牦牛标准体系》等38项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
江苏开设青海农特产品展销直营店116家,农畜产品销售额达6.2亿元。海北州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开设“三地百柜”50家,推动农畜产品输出。果洛州久治县建成活畜贸易陆港基地,推动青南地区农副产品交易由分散化向平台化、数字化和集约化转变。黄南州河南县全力打造“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产业扶贫项目,拓宽有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