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陇南: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成效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4-11-14

□本报记者王斌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具有陇南特色的“12223”以工代赈模式,即坚守一个初心、建立两项机制、拓展两类模式、做实两个清单和夯实三本台账,以此推动陇南以工代赈工作实现新突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守初心勇担当

精准施策抓落实

陇南市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省有关以工代赈工作的制度文件,坚守以工代赈初心,擦亮以工代赈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底色,赋能乡村振兴。指导县区发展改革部门熟练掌握运用甘肃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工代赈线上管理模块和信用公示流程,加强全过程管理。坚持将重要事项提交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形成从政府层面高位推动以工代赈工作的良好氛围。建立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落细落实目标和任务,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落地见效。

高标准严要求

做精专项强实效

陇南市对标中央投资安排方向和以工代赈项目特点,下好“精准”先手棋,走好“规范”管理路,履好“加强”监管责。深刻把握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围绕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两类综合赈济模式谋划实施项目,2021年以来,陇南市共实施专项以工代赈项目105项,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实效;制定以工代赈项目工作流程,从开工准备、工程建设、项目调度、竣工验收、工程移交、运行管护和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规范项目管理;按照国家和甘肃省以工代赈项目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采取“线上+线下”监管手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强监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拓领域聚合力

做大推广助就业

陇南市贯彻落实国家及甘肃省有关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政策要求,把“重推”和“农推”作为重要的工作拓展点,作为以工代赈政策落实的“新平台”“新载体”,凝聚合力推动落地。在高质量做好“重推”工作方面,聚焦重点工程项目体量大、投资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陇南市在交通、水利、城镇建设、能源、生态环境“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将推广范围拓展至招商项目、工业产业项目和文旅项目等产业领域。2023年以来,建立市级“重推”以工代赈方式清单项目70个,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0346万元,带动17296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达2.3万多元。在高标准做好“农推”工作方面,从县区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案阶段明确“农推”项目清单,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实现从“清单储备”到“落地见效”的全链条管理。2021年以来,建立市级“农推”以工代赈方式清单项目213个,发放劳务报酬12469万元,带动13402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达9304元。

强业务促提升

创新方法提效能

陇南市围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性任务,以解决当地群众和低收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作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主线,建好以工代赈项目群众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和就业技能培训台账,实现工作落地有载体,人员组织有保障。2021年以来,共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12307人次,为“拓岗位、稳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专责工作组组长单位职责,将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成效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考核相挂钩,与年度以工代赈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相挂钩,与日常调度和年度考核相挂钩,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