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9-25

本网讯 9月24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美丽安徽建设目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应对污染防治挑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在推进美丽安徽建设过程中,安徽围绕绿色发展、优美环境、秀美生态、和美家园、生态文化、安全底线、治理体系等七大方面,制定了《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确立了“7+27+N”的任务体系。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以美丽安徽建设示范项目为引领,加大试点创新力度,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山川建设,使得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初步构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新格局。

在治污攻坚方面,安徽不断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制度机制,实施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皖北六市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持续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巢湖综合治理和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并积极推动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处理。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了三分之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9%,较2015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今年1月至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维持在34.7微克/立方米。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安徽省认真履行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职责,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同时,研究制定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严格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并实现了对全省316个自然保护地的遥感监测全覆盖。此外,还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累计整改了1978个违法违规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扬子鳄等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稳定保持二类水平。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安徽省健全了问题发现、整改、巩固、提升工作机制,深入实施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坚持按季度拍摄生态环境警示片,并建立了“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排查整改奖惩机制,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提高了整改效率。截至2024年8月底,中央层面交办的问题共有388个,已完成整改351个;省级层面交办的问题4192个,已完成整改3697个。同时,构建了环保惠民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道路扬尘等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排查整改问题达7万余个。建立环境问题“码”上反映机制,办理信访投诉满意度位居全国前三,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四年超过90%。

为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安徽优化环境要素保障,全域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支持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引领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制定生态环境地方标准72项,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建设循环利用体系,全域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推进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城市及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安徽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省环委会及12个专委会,形成分领域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监管体制更加顺畅。建设“数字安徽-智慧环保”综合平台,监管效能持续提升。完善法规体系,颁布实施生态环境领域8部地方性法规。推广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经验,实施皖苏、皖赣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省重要河流域、湖泊生态补偿全覆盖;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0年以来,责任人累计承担赔偿2.78亿元,“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机制日益完善。(华焘 保妹)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