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9-19
本网讯 9月18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介绍了近年来安徽通过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在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能力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目前,多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
安徽坚持交通先行,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转变,并正向“适度超前”迈进。截至2023年底,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达25万公里,其中包括高铁里程2537公里,高速公路5804公里,干线公路2.32万公里,农村公路21万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2202公里,生产性泊位879个(万吨级以上17个),运输机场6个,通用机场5个。基本建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通城达乡”干线公路网、“进村入户”农村公路网、“干支衔接、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网和“一枢七支多点”机场体系,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干线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特别是随着江淮运河的全线通航,安徽正式进入“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发展新格局。
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安徽牢记交通是经济的血脉,坚持保畅通就是稳经济,提升交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支持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化与长三角重要机场港口合作,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创新打造“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持续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和“芜湖港”出海口建设。新开通2条国际直航航线、9条江淮运河航线,运营集装箱航线达64条;运行民航航线200余条,包括9条国际全货机航线,覆盖国内外100多个城市。今年1月至7月,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达9.0亿吨,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公路货运量14.9亿吨,居全国第二;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华东第二、长三角第一。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明显
安徽深化运输组织体系改革,完善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网络,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大宗货物“公转水”成效明显。今年1月至7月,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运输比重36.8%,较2023年底提升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一企一策”服务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单车运费下降28美元;实现沪皖一体化通关和航线共仓管理,船舶装载率提高30%,运输周期缩短3天以上,降低成本约20%。支持网络货运新业态发展,经营平台数、接入运力数居全国首位,效率提升4至8倍,成本压缩6至8%。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成本占GDP降至13.4%,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占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行业治理软实力显著提升
安徽扎实开展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便捷度位列长三角第二名。加强新业态联合监管,网约车“双合规”率、邮政快件寄递量稳居全国前列。出台首部长三角协同立法《安徽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全面完成1200总吨以上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报废更新,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网约车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7%。此外,安徽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贴近民生的交通实事项目,如深化高速公路拥堵治理,大力发展毗邻公交、省际公交、菜农公交和公交微循环线,让交通成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不断培厚
安徽抢抓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圆满完成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智联汽车等应用场景,支持合肥开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获批54个低空空域和43条航线,开通7条短途运输航线和10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园区自动驾驶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现场核验。大力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人工运河成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桥梁建造技术总体水平跻身国际前列,相继建成宁芜智慧高速、引江济淮智慧航道等一批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芜湖港智慧港口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区块链无纸化进口放货的内河港口。(华焘 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