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效应政策效应合力推动 积极因素有利条件持续积累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8-12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田新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与宏观经济研究杂志社在京联合主办“中国经济怎么看”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2024年夏季),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上半年经济形势和重点、热点问题,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点改革内容开展交流研讨。

专家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等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在积极主动应对的同时,更要看到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持续积累,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新动能新优势蓄积壮大

“上半年,在经济运行分化中和新旧动能转换阵痛中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说。

从供给侧看,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态势明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成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规上工业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8%,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3%,较一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压舱石”作用增强。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屏等智能相关产品分别增长28.9%、22.8%、19.1%。绿色相关产业产品生产高速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4.3%、17.8%。

从需求侧看,升级类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6.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政策,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8%。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一方面,代表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服务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个百分点,高于商品零售额4.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3%、11.2%,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销售较快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谭永生认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展显著。随着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等推进实施,产业发展的“断点”“堵点”持续修复,重型燃气轮机、超导量子计算机核心部件、汽车智能芯片等关键环节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领军企业对产业链畅通循环的牵引作用也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和竞争能级不断提高。

今年上半年,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自立自强,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增强产业韧性,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持续领跑全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表示,随着风光发电、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也推动了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虚拟电厂成为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个新场景。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改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这是当前巩固和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因素,也是下阶段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

“当经济越来越趋向消费驱动,经济行为由越来越分散的个体所实施,预期的重要性就越显著。”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介绍,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已达56%,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0.5%,占据其大半壁江山。但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我国消费的潜力还未能充分释放,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回升势头。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居民就业与收入预期较弱,影响消费信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和就业预期指数都处于一段时期甚至历史低位。这与上半年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失业率回落至疫情前水平形成比较大的反差。

“这说明预期等软变量虚变量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能够超过硬变量实变量。”孙学工说,因而《决定》把健全预期管理机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十分及时。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这也表明,当前加快推进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要加紧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也表示,强信心、稳预期是实现加快经济恢复进程、扎实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目标的“牛鼻子”。只有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增强、预期稳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才可以减轻,供给的矛盾问题才可以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信心正逐步增强。投资者信心指数扭转了年初以来持续下行的态势,从6月的57.3提至7月的63.6。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1%,M同比增长6.2%,高于名义GDP增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1%,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高于同期全部贷款的增速。“这表明,投资者信心在好转、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改善,社会信心逐步增强。”郭春丽说。

经济向好态势不会变

专家认为,供给与需求、企业和产业、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均表现出预期改善、活力增强的良好势头。近期,国际组织和机构业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新支持。

“今年上半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外贸实现6.1%的同比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表示,这展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发展潜力,发挥了全球贸易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为经济的长期持续向好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罗蓉分析,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好政策陆续出台,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新动能将进一步得到有效释放,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将继续成为贸易的主要增长点,带动我国外贸实现“量质齐升”,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谭永生表示,目前,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对投资、生产、消费的拉动作用已有体现。随着工业设备更新需求清单、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等领域政策落地,潜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空间逐步挖潜、有序释放,将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今年的1万亿元额度将在5~11月份分22次发行完成。专家分析,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作用将在下半年进一步体现,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将对投资形成全面支撑。

郭春丽认为,随着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推进,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积蓄壮大、内需潜力进一步挖掘释放,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一定可以圆满完成。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