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加快新质生产力生成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7-01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适应新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量子计算和通信为引领的信息革命、以可控核聚变为引领的能源革命、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产业革命、以基因技术为引领的生命健康革命等,随时都有突破的可能,生产力将迎来新的质变飞跃。引领和推动这样的先进生产力形成,不仅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也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不同于其他任何传统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恰逢其时,是适应新发展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性,能够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确保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理论赋予生产要素全新的内涵。劳动者将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资料与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劳动资料将包含更多先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不再仅仅是传统自然界物质,还包括数据等不受时空限制的对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也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具有颠覆性影响的革命性新型生产要素,它既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特征,也能实现对劳动力的部分替代,是科技革命带来的跨界、全新的生产要素形式,还可以优化组合其他生产要素,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战略意义不可低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条件作出了准确判断,实践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技术创新的点上突破等同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运用系统观念,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被我所控”的原则,在发生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创新要素配置方式,主动积极培育市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催生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体系升级,实现转型替代。只有把握住新质生产力的六个方面核心支撑,即“原创技术所有权、关键要素配置权、产业链条布局权、行业标准制定权、市场准入控制权、超额利润分配权”,才能掌控住新质生产力对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在现代种业领域,仅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得到新种质资源或优质性状,还不能说形成了种业的新质生产力,必须在产权保护、种质资源惠益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开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让种业创新成果能够在农业产业体系中全面市场化应用,才能真正实现现有传统种业体系替代升级,催生“被我所控”的新质生产力。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伟大的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除少量跟随式创新外,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已经进入“无人区”,不能由政府直接指定,指望“大力出奇迹”。要分析制约创新的制度卡点,全面落实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部署要求,采用里程碑评价办法(分阶段评估支持)而不是预设技术路线和成果指标(研究路径和成果指标管控)来推进,力求通过改革形成宽松的创新环境,让突破性成果迸发涌现,通过改革激发释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能。改革过程中,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工作思路

坚持深化改革,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促进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是动态发展的,决定了理论探索和改革步伐也必须紧紧跟随。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时代命题,要把握大局大势,抓住底层逻辑,捕捉结构性变化,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凝聚深化改革共识,把准发展规律和矛盾演进方向,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好政策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新型生产关系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设计。要坚持目标导向,以能否适应新质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打通一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及时完善制度规则,旗帜鲜明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新质生产力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不同形态,形成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能“一个模子印到底”,不能搞“刻舟求剑”;坚持精准有效,不搞“一哄而上”改革,必须深入、全面、准确识别堵点卡点,精准定向制定改革方案,在实践中推动生产关系不断优化;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驱动,按市场规律办事,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要素配置,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引领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既是解决表层问题之下要素层束缚的重要方法,也是连接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必要环节,既要解决好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配置的“硬骨头”改革,也要应对好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数据、空天、深海、频率等新型要素配置的新挑战。有三个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和改革尤为重要。一是引入具有时代特质的新型生产要素。我们党对生产要素的理论创新,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与时俱进立于要素理论前沿。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数据要素纳入生产要素范畴,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数据这一新兴生产要素发展,掌握数字经济时代核心战略资源与主动性。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潜在的、具有颠覆性的生产要素,兼具跨界性、能动性、革命性。要深化改革筑牢新型生产要素发展基础,充分激发其潜能活力。二是实现要素创新性配置。据测算,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说明以往立竿见影的简单资源要素配置模式,已经呈现出效果弱化的趋势。必须转向高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阶段,通过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组合配置效率,实现要素创新性高水平配置。新质生产力理论对要素配置提出全新要求,要聚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标,注重发挥好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平台作用,将要素层面改革成果传导到重点行业和具体领域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三是坚持要素配置全球视野。在紧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场景丰富的突出优势,加速推动形成技术创新迭代反馈升级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格局,持续深化要素配置方式改革,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打造有效融合国内外先进人才、资本、技术的创新资源网络通道,破除限制要素资源向国内聚集的各种壁垒障碍,提高全球先进要素吸引集聚能力。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行动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加速重塑。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尤其需要聚焦体制机制层面的突出问题,以重大改革牵引强化制度供给,集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准入、综合改革试点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改革锚点,以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加速破除关键制约障碍,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理论先行,深化研究和政策储备。聚焦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等专题深化研究,加快形成一批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成果。研究推进新兴领域产权制度与分配机制建设,加快数据、人工智能等产权界定与保护,研究新型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二是改革驱动,拉通重大改革任务工作界面。拉通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准入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工作界面,将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打造成为以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新质生产力生成提供更加适宜的市场准入环境,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为抓手,发挥强大国内市场支持推动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合力破除制约创新的堵点卡点,一事一议协调解决问题。三是实践检验,推动新业态新领域实现体系性突破。系统梳理市场准入、要素改革、统一大市场等领域已部署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重大改革任务。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路径,深化新业态新领域体系性开放,鼓励人工智能等技术场景应用开放,推动新型能源、生命健康、智慧轨道交通等领域加速创新突破。加快实施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市场环境建设行动,首批推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绿色能源领域准入体系、现代种业等领域协同研究、创新要素配置支持生物医药研发等工作,健全新质生产力转化平台。四是统筹谋划,提升协同发展与高效治理能力。提前谋划应对新技术应用可能衍生的社会治理挑战和安全问题,处理好“踩油门”和“踩刹车”之间的关系,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驱动。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指导规范。

(执笔人:王善成、王任飞、许可、夏冰清、程坤鹏,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第5期)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