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有关负责人介绍“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有关情况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3-29

□本报记者 陈荟词

3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浙江省副省长卢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杜旭亮介绍“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6个年头,亲自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这一省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亲临浙江考察指导,特别是去年9月份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王浩表示,回顾这20多年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大地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指引浙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浙江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浩介绍,浙江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15%,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杜旭亮介绍,浙江正在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有4个方面的工作尤为关键。

打造“315”科技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杜旭亮介绍,“3”就是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15”就是聚焦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等面向未来发展的15大战略领域加速突破。力争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

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据了解,“415X”就是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先进产业群,15个千亿级的特色产业群,以及“X”个高成长型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力争到2027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1/3左右。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提能升级。“我们将加快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红利,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和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7万亿元和1.6万亿元。”杜旭亮表示。

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加快提升对外开放的能级。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推动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融合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掌握资源、调动资源、配置资源,以开放能级的提升来开拓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始终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浙江发展,去年就引进了125万名大学生,新引进培育53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523名青年人才。”卢山从人才引进、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等三方面介绍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举措。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的重要使命。杜旭亮用三句话概括了近年来浙江缩小“三大差距”的有关情况。

缩小地区差距,“共富活力”涌入山区、奔向海洋。对浙江来说,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山区海岛县。浙江制定了“一县一策”,推动山区海岛县走共同富裕特色之路。这两年,浙江山区海岛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浙江全景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居民幸福共同体。杜旭亮介绍,在浙江,以村(居)委会为圆心,在“城市步行15分钟、乡村骑行15分钟”服务半径范围内,老百姓就能享受到看病、养老、上学等公共服务。全省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这样三篇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浙江力量。”徐文光在介绍“千万工程”有关成效时表示。

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浙江深入推进“扩中”“提低”行动,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打响“就业创业在浙江”品牌,更加注重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目前,浙江建成“共富工坊”超万家,累计吸纳就业近50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

探索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路径

王浩提到,浙江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效改革先行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企业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之省。

谈及民营经济发展,杜旭亮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9%的市场经营主体;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我们常常讲,既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民营企业飞得累不累。”围绕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杜旭亮介绍了三方面主要举措。

一是以法治环境护航,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先后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涉营商环境法规制度“立改废释”等工作,废止、修改规章20件,清理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2379件。

二是以政策环境引航,让民营企业舒心经营。在浙江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中,有不少实实在在的新举措。比如,为了进一步破除“玻璃门”“隐形门”“弹簧门”,浙江提出了“不准限定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股权结构”等“七个不准”,努力消除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活动的障碍。

三是以发展环境续航,让民营企业安心发展。浙江梳理提出了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清单。同时,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油气等传统垄断领域,参与了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三澳核电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