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谢贤荣时间:2024-03-25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以“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为抓手,以县“两山”公司为平台,大胆创新“1+1+4”工作机制(即建立一个资源库,建设一个智慧管理平台,强化智库、人才、资金、市场四个要素保障),全力推动“两山”转化工作取得新实效。万安县“两山”公司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累计实现营收1.69亿元,利润1227万元,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
完善组织架构,夯实转化后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为全县“两山”转化可持续提供有力保障。县“两山”集团公司先后荣获环境管理、社会责任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体系认证证书。优化组织结构。通过新组建或盘活现有资产、企业改制,进一步优化充实农业、林业、水利、文旅、交通、数字经济等6大产业板块,其中农业集团下设8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生鲜食材配送、农产品销售、生猪屠宰、果业开发及食堂经营等;林业集团下设3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山茶油加工、红茶种植、林业产品开发及销售和市政园林绿化等;水利集团下设2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万安湖鱼全产业链发展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旅游集团下设7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景区运营、旅行社、红培教育、文化传媒及酒店管理等;交通集团下设2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公路维养、市政维护及冷链仓储物流等;数字集团下设4家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有电商、信息技术开发、广告等。同时设立了两山集团赣州、深圳分公司。充实专业力量。抽调47名精干人员,组建4个专班协调推进全县“两山”转化工作。联合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协会,聘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领域专家20人,成立“两山”转化经济研究中心,下设智库、业务中心、支持中心,以智库专家挂项目模式,对“两山”转化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指导管理。成立“两山”学院,主动对接高校、专业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两山”转化专业人才,2023年共培训500余人次。健全调度机制。建立县主要领导每月调度、分管领导每周调度、部门定期联席会商工作机制。与县“两山”公司签订全年营收和利润目标责任状,下达任务清单,将工作细化到天、到周、到月、到季。坚持每周工作“红黄绿”三色预警,定期进行业绩晾晒,倒逼责任落实。实行绩效管理。建立员工绩效工资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外部董事选聘、管理和考评制度,推动“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不断提升经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不担当、不作为、工作不实、作风散漫等行为的,按照“红黄牌”管理要求进行赋牌管理,做到以督促改;对赋牌后仍整改不到位的干部,及时进行岗位调整或职级改任,实现能上能下。
瞄准重点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找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全力打造生态鱼、富硒农产品、生态旅游特色品牌,申请注册“心安万安”“万安优品”等商标20余个,以品牌化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围绕生态鱼做足文章。投入2000余万元打造500亩可年产鱼苗3亿尾的生态有机鱼产业基地,培育乡镇水库生态养殖示范户50个。积极与武汉梁子湖水产集团、江绿集团等企业对接合作,加快推进生态鱼大水面养殖,目前增殖渔业资源利用方案已通过省级专家论证,省级即将批准我县大水面增殖渔业起捕事项。当前,全县共有水产养殖面积23.3万亩,累计投放生态鱼鱼苗600万尾,预计今年可产出生态鱼2000万斤。建成万安鱼头旗舰店、示范店6家,2023年以来累计实现营收2730万元。围绕富硒农产品做足文章。出台富硒产业和井冈山品牌创建奖补办法,奖励总金额近千万元。投入2000万元建成大米种植、油茶生产、果业生产等高标准种养基地7个。目前,全县共有硒稻面积10.4万亩、硒果面积达8.2万亩、毛竹林面积36.5万亩,油茶林面积17.3万亩,富硒农产品基地69个,26个产品获富硒认证、11个产品获评全国富硒好产品,市级以上富硒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20家,富硒休闲观光农业5家,富硒康养农业2家,先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本,有机转换认证证书3本。加快推进农业企业改制,将芙蓉镇建峰村屠宰场改制为五云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纳入农业板块子公司。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套设施,盘活闲置资产建成富硒农产品配送中心,新建冷库容积1800立方米,加工分拣中心2000平方米,粮仓3000平方米,新增专业配送、冷链车辆40辆,两山供应链公司年营收达3000万元。围绕生态旅游做足文章。依托“万安湖”“高岭银杏”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参与旅游景区建设和运营,目前正在运营高岭宿集、夏木塘等景区,以及万安鱼头旗舰店、德鑫大酒店等项目。积极承办全国筏钓大赛,协办全省龙舟赛、万安鱼头争霸赛等重大赛事,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积极联动赣州,推动游客互送,万安“两山”旅行社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与赣州各大旅行社签订“引客入万”合作协议,目前已成功吸引赣州游客近万人次,带团出县旅游2000余人,完成营收超千万元。
坚持市场导向,创新转化模式。强化市场运营,创新交易模式,全力将万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2023年,万安县“两山”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完成企业入规4家。搭好交易平台。全面摸排登记生态资源资产1760余处,覆盖县域内53大类192分项,GEP总评估价值超100亿元。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梳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资源数据库,将碎片化、2分散闲置的资产资源进行整合收储,目前,已完成优质资源资产收储4处,价值9000余万元。依托县“两山”生态资源库,建立万安“两山”数据运营智慧平台,屏对屏提供产品在线展示、在线交易、竞拍等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预计今年4月底将全面完成平台展厅建设并上线运行。强化金融赋能。抢抓全国普惠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契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出“生态贷”系列产品10余种。围绕林权,全面推广林权抵押贷、国有林场林权抵押贷、林地信托抵押贷等金融服务,探索“普惠+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水权,成功发放首笔生态鱼项目贷700万元,为全市首例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围绕富硒产业,创新推出“富硒贷”“蔬菜贷”“赣农振兴贷”;围绕生态能源环保产业,量身推出企业绿色贷。2023年,全县绿色贷款余额42.3亿元,新增11.18亿元。创新交易模式。鼓励县“两山”公司参与市场竞标,积极承接樟树移植、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等生态项目,组织实施革命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人工造林近10万亩、毛竹林高标准改造1.5万亩、油茶高质量培育1.5万亩,维修灌区水渠近20公里,实现营业收入7200万元。积极与中电建振兴公司合作,实施万安县生态环境治理及综合开发EOD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万安带来收益2亿元。探索湿地资源收储、价值评估、投融资、占补平衡交易模式,与江西大唐新余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达成购买协议,成功售出第一笔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总价27万元。
注重发展共享,推动富民强县。坚持生态开发人人参与,转化成果个个受益,确保群众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拓宽销售渠道。全面梳理全县各类优势农产品,摸清存量和产量,建立清单目录,收集汇总各类优势农产品300余种,并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包装设计,由县“两山”集团公司统一收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上成立万安两山优选电子商务公司,自营开发“两山优选”微信小程序,打造“两山优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美团、三峡E购等平台开设万安优品旗舰店,2023年线上营收实现2000余万元。线下自建两山优选商超以及万安特产O2O体验馆,主动参与各类农特产品展销,并在广州、井冈山、吉安、赣州、南昌等地建立了富硒农产品直营旗舰店,在江苏无锡建立万安湖鱼市场运营中心,直接对接江浙市场。完善利益链接。完善“企业+集体+合作社+村民”利益链接模式,引导3000余户农户加入两山公司产业链条,实现联企带农收益共7090余万元,其中农业版块助农销售农产品700余吨,销售额1500余万元;林业版块提供就业岗位80个,解决就业1500余人;水利版块助推乡镇生态鱼养殖扩面1500余亩;文旅版块为全县果农累计销售硒果150万余斤;数字版块开展助农直播200余场,带动销售2000余万元。同时,引导群众参与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建设,全县村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00千瓦,年发电收益近700万元,1.1万户群众从中受益。韶口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共吸纳当地113户脱贫劳动力就业,每年每户增收1.3万元。强化宣传推介。万安县《畅通两山转化通道,从“无中生有”到点石成金》入选全省财政系统《2022年度市县财政改革典型案例汇编》《万安县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在省委简报《江西改革》刊发、《万安县探索建立两山资源数据管理模式》列入2023年吉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2023年7月,在国家发改委、亚洲开发银行及中国农业大学组织承办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投入机制研究中期会议上,万安县两山公司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供稿:万安县委改革办 谢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