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如何发力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3-18

□本报记者李宏伟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要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2023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那么,我国为何还要进一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接下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又该如何发力?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春耕正在各地陆续展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时部署粮食安全工作有利于完成全年任务。当前,我国粮食安全虽有保障,但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头等大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就是要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粮食产量要保持1.3万亿斤以上。

记者注意到,我国发布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规划是在2009年。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正式启动实施了12年周期的“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刚超过1万亿斤,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产能增加1000亿斤。事实上,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远远超过预期目标。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营体制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冯丹萌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我国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分析称,从过去经验看,粮稳则天下安,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为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增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从当前现实看,地缘政治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和气候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冲击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我国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等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正在或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较大的挑战性,我国粮食安全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需要通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从未来一个时期看,只要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

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涂圣伟告诉记者,所谓粮食产能,指的是由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优化配置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产量是粮食生产的结果,而产能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涵盖了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产量。粮食产量的提升,是一种直接结果,但产能的提升,需要的是方方面面共同提升。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就能看出,相比2009年,当前我们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一些挑战,但有利因素大于不利挑战,通过努力使粮食产量继续稳在1.3万亿斤以上并得到进一步提升是可能的。”涂圣伟表示,现在我国的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条件更加完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利”与“义”相结合的粮食生产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生物育种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对粮食单产提升形成更大的支撑。另外,现代生产要素开始更多地向农业领域流动,提升粮食产能的要素保障也更加坚实。

冯丹萌对目标达成也持乐观态度。她说,相比上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随着近年来我国超级稻等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手段更新、投入能力加强等,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具有更多的有利因素。

对于如何提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涂圣伟认为,可以从“三个统筹”上发力。

统筹好保面积和增单产的关系。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心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要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同时,粮食面积要确保总体稳定,不能掉下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挖潜扩面。

统筹好物质基础和保障机制建设,既重视“物”,也关注“人”,把物质层面补短板强弱项与行为主体层面有效激励和约束统一起来。“物”的方面,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守住耕地红线,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推进粮食品种改良及物质装备提升,夯实粮食安全物质基础。“人”的方面,要强化机制建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让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

统筹好粮食分区域增产布局。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一起来保面积、保产量,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落实粮食分区域增产布局,形成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推动产能提升的合力。

玉米大豆等杂粮增产仍有巨大空间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情况下,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提高单产是粮食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

“未来,我国粮食单产提升仍有较大潜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说,从品种看,水稻、小麦、玉米的大田产量与区试产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技术看,各地创新了一批高产技术模式,还没有大面积普及推广。

在姜楠看来,下一步,要聚焦大豆、玉米两个提升单产潜力最大的作物,率先启动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尽快实现突破;对于产能提升有需求的油菜、水稻、小麦,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实施。要以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将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针对如何保障粮食安全,3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了详细部署: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分品种增产任务和分区域增产布局,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支撑性重大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冯丹萌介绍说,未来的总体思路,要从生产力的领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藏粮于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藏粮于地。同时,从生产关系领域提升农业全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制度和市场的改革,藏粮于策。具体来看,要聚焦三大要点。

全力提高耕地质量。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未来,要通过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低产田改造,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利用、酸化防控,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行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进而促进粮食产能提升。同时,加强对土壤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污染防控技术等重点技术攻关。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基础环节,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种质资源研发和育种创新的新突破,努力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进一步做强做优种子品牌。

实施扩面积、促单产的粮食发展战略。目前来看,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玉米、大豆、旱作杂粮等,仍有巨大的增产潜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要聚焦重点品种,做好玉米、大豆等品种的产能提升工作,挖掘玉米、大豆协种,挖掘大豆的扩面增产潜力。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