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

细化补偿机制 让粮食主销区助力主产区

来源:作者:时间:2024-03-11

“近年来,种粮效益持续低迷、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持续扩大、现行利益补偿机制政策效应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稳定与保护主产区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今年两会上表示,当前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以纵向为主,政策效应逐年弱化,补偿主体以中央政府主导,主销区没有承担相应责任。

他建议:“在优化完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有南6北7共13个粮食主产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河北、内蒙古等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54171万吨,占全国的77.9%。2003年至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增长2.65亿吨,其中主产区增产2.36亿吨,占增量的89.1%。

“主产区对粮食安全的贡献在不断提升。”胡培松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粮食净调出省在不断减少,净调入省越来越多。据统计,2003年13个主产区粮食净调出率在5%以上的省份有10个,到2023年只剩下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和河南等5个净调出省。此外,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据各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测算,北京、上海粮食自给率已降至10%以下,广东、浙江粮食自给率降至25%左右,产需缺口越来越大。”

按照供销水平的不同,我国将各地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随着种粮效益持续下降,主产区“粮财倒挂”问题日趋严重,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严峻考验。

胡培松介绍,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2年我国三种粮食平均亩均总成本增长461.5元,亩均净利润减少61.5元。与此同时,主产区与主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3~2022年,主产区与主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扩大到52184元,扩大近3倍;人均财政收入差距扩大到9307元,扩大近5倍。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但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73万元。另一方面,主产区与主销区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2003年至2022年,主产区和主销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1946元扩大到9643元,扩大4倍。”

如何更进一步建立具体而完善的补偿机制?胡培松认为:“需要不断强化对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各项粮食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不断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各种奖补政策不仅要与粮食产量挂钩,而且应综合考虑粮食调出量、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确保主产区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