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大湾区人”眼中的粤港澳发展大机遇大文章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3-11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前方记者程晖

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5年来,港澳委员积极响应支持,并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发展、人文交流互通等领域提交提案、建言资政。

作为“大湾区人”积极建言履职

“我不光是香港人,我更是大湾区人。”全国政协委员胡剑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过去,我们的诸多设想已经照进现实,大湾区正日益呈现出热气腾腾、深度融合的新景象。”

作为多年来为湾区发展鼓与呼的委员,胡剑江看到自己一个个提案得到重视,感到很欣慰。他告诉记者:“去年我关于日本核废水排放对我国老百姓健康影响的提案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在提交提案前一年,我们与海关、进口商和业界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日本什么时候排、排多少对我们影响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有什么对策。提案立案之后,主办单位快速通过电话和书面回应,还邀请我到北京座谈,办理提案的速度、质量和诚意都是满满的。”

“我是大湾区人”是记者在港澳委员驻地体验到的委员们的深深自豪感。在去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常委何超琼也谈道,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共饮一江水,同享千年文化”,彼此密不可分,所有人都将是大湾区的获益者。她表示,依托制度优势,港澳委员要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当好宣传中国文化的排头兵,讲好中国故事,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国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谭锦球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国家近年推出了多项措施,体现了对香港青年的关怀和厚爱。期望有更多香港青年,能积极加入国家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就自己美好的明天。”

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次会议我带着热烈的期盼,提了两个提案,一是加快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关于创意产业方面的。”胡剑江说。

“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等为香港传统优势产业,创新科技、数字经济等却发展缓慢。”但胡剑江认为,香港具有国际化区位、“一国两制”及普通法制度等优势,通过顶层设计、生态联通、人才招募等,具备孵化数字经济成果土壤。

胡剑江建议:一是推动城市级数字化联通,推动大湾区融合应用落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结合深圳、香港等城市级数字化等平台发展情况,提出跨平台数据对接、功能协同等规划,服务于大湾区整体发展和本地化社会经济要求。借鉴深圳前海、雄安新区等城市级数字化平台能力及建设经验,结合香港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等规划,共建共治“湾区智慧城市、产业大脑及公共数据池”等,推进BIM、C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典型应用落地,推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系统互联互通,促进本地社会民生、产业经济等改善发展等。二是加快顶层沟通,加快经济带建设、试验区建设及配套政策落地。三是促进数字化要素流通,探索数据资产化等创新举措。

如何发挥港澳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很多港澳委员思考最多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龚永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全球第三至第六大经济体的GDP总和。现在中国的庞大经济体亟需一个极具规模的国际金融中心去配合其长远发展。

龚永德认为,中国有三个金融中心,分别是上海、深圳和香港,这三个城市在金融领域上各有优点,亦各有短板。倘若单让市场主导这三个城市在金融领域上自由竞争,很难超越纽约和伦敦。因此,从国家的金融安全角度出发,此时应整合上海、深圳和香港的金融资源,尽快为国家建一个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香港税率低和没有外汇管制,加上国家需要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战略目标,香港极有条件凭其制度优势担此重任。

龚永德具体建议说,挑20至30家现时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优质公司到香港发行H股,让海外资金可以直接投资,倘若香港股票市场的优质公司数目增加,在香港发行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亦会更加丰富,有利吸引更多海外资金(包括离岸人民币)到香港投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与此同时,亦建议挑选20家左右现时只在香港上市的优质公司到上海或深圳发行新股,让内地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这些公司及与其有关的衍生金融产品。

龚永德表示,创造“A+H”品牌效应,有助吸引“一带一路”和其他海外国家的优质公司分别到香港及内地的股票市场上市,有助提升两地股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市场的成交金额。

今年澳门将迎来回归25周年的重要节点。2024年3月1日起,横琴深合区正式“封关”,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琴澳合作正朝着目标阔步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新雄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明星对澳门的发展倾注一片深情。今年两会他带来了7份提案,涉及澳门经济转型、香港澳门对接国家创新体系、更好利用外资、港澳旅游等许多方面。

“国家应加大基建投入,建设横琴世界大学城。”张明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综合考虑横琴的发展基础、澳门的产业优势和澳门社会的期望等多方面因素,在合作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四大类产业。未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持续稳定的人力和人才队伍。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迅速带来人流、凝聚人气,建议政府加大基建投入,建设横琴大学城,不只允许澳门高校在横琴建设新校区,也逐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横琴合作办校,让学生在港澳能接受到国际化教育,在横琴同样有条件能接受到,从而实现制度性开放,为澳门、合作区和国家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近年来,张明星多次带着澳门的企业到横琴考察。他谈道,“中央给予了澳门很好的支持政策,让澳门品牌、澳门公司去横琴发展,但我们也期望内地企业家能多到澳门交流对接,积极与澳门企业家合作,充分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还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两年多,在粤澳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澳门和横琴很近,只隔着一条200米的河,但目前人员经‘一线’出入横琴的通关体验仍有一些不便。”李佳鸣委员谈到自己的日常的生活体验,她在澳门和横琴都有企业和住房,有时想把家中没吃完的水果和食品带到另一个家时,过关就会受到限制,而且过关排队时间长,没有感受到非常便捷。

李佳鸣委员建议,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增加人脸或虹膜识别等高科技手段,提升通关便利性,并进一步放开企业经营所需物资和居民生活物品的免申报、免关税范围等。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常驻于香港和澳门的外籍人员超40万,广东省持有效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才约4.4万。整个大湾区的常驻外籍人员超45万人,他们为大湾区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是在签证和通关时仍有些许不便。”朱鼎健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如何为进出湾区的外籍人员,尤其是湾区的常驻外籍人员提供更多通行便利,让他们更好地在湾区生活、学习、工作、投资,从而进一步促进湾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大湾区未来发展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事项。

他建议,允许外籍人员凭“湾区绿章”在规定时限内自由地通行于粤港澳大湾区,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外籍商务通行卡”,便利外籍人员在湾区内的商务通行。此外打造外国人在湾区的“12345”服务平台。提供“7×24小时”中、英文双语在线服务,做到外籍人士在湾区生活、工作“有问必答,有答必应”。针对常居于大湾区的侨二代、侨三代,可参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设立专门的“侨胞签证”等。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