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3-11

□本报记者成静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板块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严重存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不断推动实施,促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

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陈炜最近在忙着装修。1992年出生的她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成都,对这里一见钟情,于是决定留在成都发展。2023年,她送给自己的礼物是位于成都市东部龙泉驿区的一套小房子。

“我买的房子离东安湖公园不远,这里空气清新、草木繁茂,环境特别好。这几年,龙泉驿的房价是不断上涨的,2020年我刚来的时候只有均价只有13000多元每平方米,而现在已经涨到17000多元了,估计还得涨。只可惜前几年没早点下手。”陈炜的语气里带着遗憾。

龙泉驿身价的上涨,与一个文件的出台有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成都东进,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将成都

东部建成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这对于位于成都东部的龙泉驿区无疑是巨大利好,也因此带动了房价的上涨。

2023年12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发布,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正式出炉:2019年~2022年,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6.3万亿元提高到7.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提升至6.4%;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由6.6万元提高至7.9万元。2020年~2022年,川渝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0.3万元/人提升至12.2万元/人。

如今,成渝地区因其年轻、有活力吸引了许多像陈炜这样的年轻人,“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古老谚语失去了语境。

不久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7万亿元;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1.4%、21.3%。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贠红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借助盐湖资源,开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太阳能光伏、熔盐储能、绿氢和储氢产业等产业链新赛道,希望借此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我国区域板块发展的平衡性显著增强。不仅是东西部差距缩小,放眼全国版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板块战略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等19个国家级新区竞相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

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在不久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是夯基垒台、落子布局,重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公布的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达145.0(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1年提高5.1。其中,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和上升动力,分指数为176.7和165.1,分别比2021年提高11.6和7.7。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如何“燃”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建议,应以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以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为京津冀在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方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主席娄杰则建议,天津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承接和吸纳北京科创资源,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让创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三省一市带来强劲动力,也为中国贡献了约1/4的经济总量。创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看,2022年长三角区域专利转移数量比2015年增长10.8倍。

另外,根据粤港澳统计部门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都集中在大湾区,尤其是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

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绿色低碳成为发展风向标

2023年7月,一段从卫星视角看治沙奇迹的视频感动了网友。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冀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沙海一步步退去,绿洲一点点前进,我们通过人造卫星从万米高空见证了“沙退绿进”的中国治沙奇迹。不仅如此,卫星遥感监测还显示,10年来,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秦岭、三江源、黄土高原、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毛乌素沙地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角下,长江得到了休养生息,一江碧水奔腾向东,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和生命动力。未来,作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长江经济带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4年不断流,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黄河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近年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各区域坚持优势互补,以绿色低碳为指引,协调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绘就美丽的绿色画卷,也为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与全面乡村振兴相结合新型城镇化着眼“以人为本”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数据显示,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数字,还有数字背后的质量。随着新形势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强调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看来,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城乡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只有统筹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才能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更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包括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

在山东德州的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喝的是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在四川,安全统一高效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金通工程”车辆达到2.7万辆……

短板决定着容量,这恐怕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后的深意。只有真正实现了这样的新型城镇化,让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享受到同品质的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协调发展。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