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青少年人格教育比分数更重要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4-03-10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明慧

“2023年10月10日,好心情互联网医院联合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为30%,小学生为10%。”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担忧。过去几年,张其成经常到学校调研,他发现,18岁以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持续上升。有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张其成说,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多发是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与唯分数论也较为严重,尤其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张其成认为,人格是由先天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健全人格包括积极的自我心态、勇于接受现实考验、恰当地认同他人、丰富的主观经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中华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的作用不同于药物治疗,它并不直接针对心理问题本身,而是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认知提升了,思想转变了,心胸就开阔了,心理问题也解决了。

为此,张其成建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比如国学经典中“乐天知命故无忧”的人生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变易-不易-简易”的认知方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志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坚定信念,“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慈为三宝之首”的慈爱之心,“三省吾身”“致虚守静”“观照觉知”的修身方法……面对青少年人格成长形成阶段的心理学需求,开发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健全人格模式。不合理的认知系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负面情绪乃至心理问题的关键,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认知系统教育青少年,从根本上改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有信仰有信念的接班人。

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将学生人格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等。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中医、京剧、书法、国画等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这是非常好的进步,要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不要各自为政,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将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再次,要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改变固有教学模式。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既不要碎片化,也不要肤浅化。要改变传统文化“背默考”的固有教学模式。追求分数掩盖了经典的光芒,枯燥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应遵循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质设计活动场景与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要学以致用,根据人格教育设计实践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经典之后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情况。

张其成表示,还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家庭—学校—网络—社会支持平台,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社会的竞争导致教育极度的内卷,孩子们很多时候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缺乏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中汲取情感营养,为内心的情感情绪疏通搭起通畅的宣泄渠道。

这并不是张其成首次关注青少年问题。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张其成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对家长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议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就医负担。“我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实现了把心理治疗纳入医保,这也是对建议的一种回复。”张其成说。

今年一同被带到两会上的,还有张其成围绕中医药发展提出的建议,他建议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以及建议推进“中医生活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

张其成说,近年来,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全国备案中医药博物馆有83家,占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6138家的1.3%。83家登记备案馆中,国有馆39家,占备案数的47%;非国有中医药博物馆44家,占备案数的53%。国家一级馆1家,二级馆5家,三级馆3家,未定级74家。

中医药博物馆除了展品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承载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生命健康的职能。要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包括让中医药文物、中医药古籍、中医药非遗“活起来”。

“目前,中医药博物馆仍面临体系建设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与老字号非遗的联动机制缺乏、民办博物馆运营困难以及资金来源不足、藏品和技术基础薄弱、展陈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不高、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问题。”那么,如何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张其成对记者说,建议推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实现“一馆两址”布局,建议尽快腾退和恢复北京“太医院”,建立“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与“非遗”的联动机制,建立民办中医药博物馆的托管机制。

当记者问到如何将“中医生活化”时,张其成表示,应将“中医生活化”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设立重大研究专项,挖掘整理“中医生活化”的内涵;探讨“中医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制定“中医生活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建设高标准“中医生活化”传播平台,培养“中医生活化”传播队伍;推进中医药老字号融入大众生活,推进并规范“中医生活化”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社会上各种养生乱象时有发生,正确合理又简单易行的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尚未形成,中医学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途径尚未建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养生健康需求任务艰巨。”张其成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