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地方改革

与蝶同行,这堂特别的“第一课”讲了啥?

来源:改革网作者:汪金宁 赵月时间:2024-03-04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通讯员 汪金宁 赵月)“这是杜衡,是昆虫学家口中的‘国宝’——中华虎凤蝶唯一的寄主植物。”

孩子们聚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捧着种子,像手捧“宝藏”一般种进了土壤里。3月3日,南京市金陵小学联合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展新年生态文明第一课暨中华虎凤蝶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修复项目启动仪式。站在孩子们对面的是南京“蝴蝶爷爷”张松奎,一场与中华虎凤蝶的奇妙相遇在这所小学拉开了帷幕。

从了解出发

「大专家走进小课堂」

“中华虎凤蝶为什么又叫做惊蛰蝶?”“怎么分辨中华虎凤蝶的性别?”“中华虎凤蝶在什么季节最容易看到?”孩子们的目光被屏幕里扇动翅膀的蝴蝶所吸引,不时发出的惊叹声表达好奇与憧憬。张松奎从春雷始鸣、惊醒蛰虫的惊蛰时节讲起,详细介绍蝶卵历经的不同阶段,展现观察、记录生物发育阶段的研究方法,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种子。

被孩子们称为“蝴蝶爷爷”的张松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外蝴蝶标本,并多次应邀出国展览讲学。2016年,在南京生态环境部门的支持下,退休后的张松奎牵头在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创建了南京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办起了一所“蝴蝶自然学校”。这位名副其实的蝴蝶专家,如今站在孩子们中间,传播起更多有关蝴蝶的故事。

台上的专家讲述着蝴蝶的故事,台下的孩子睁大乌溜溜的眼睛,凝神倾听,好像不舍得落下每一个标点。面对孩子,这位大专家并不陌生。“小朋友很喜欢蝴蝶,但是缺乏认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加深大家对蝴蝶的认识。”张松奎长期在青少年宫、小学课堂内任教,带领孩子们看蝴蝶、画蝴蝶、听蝴蝶的故事、观察蝴蝶的生命轨迹,可以说,孩子们是“蝴蝶爷爷”最亲密的伙伴,而这一个又一个的小课堂就成了蝴蝶教育的大本营。

向行动奔赴

「小课堂积攒大能量」

“下面我将从小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以及我的收获和感受四方面来向大家进行介绍。”站在台上汇报的是来自金陵小学广志路校区四(20)班的汪惜语。去年她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老山通过实地考察完成了对中华虎凤蝶的研究。

“对发现的杜衡进行编号,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了虎凤蝶成虫和卵的分布情况、温度、湿度和‘小虎’各虫态数量。”通过多次户外实践,汪惜语了解到中华虎凤蝶发育各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它成为濒危物种的原因,围绕着中华虎凤蝶的栖息地、寄主植物及虎凤蝶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详实的数据,精细的记录,这些小同学也有一个“大梦想”——做一个中华虎凤蝶的守护者。在校园内的生态教育课堂上,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

在金陵小学,蝴蝶教室、科培馆等各式各样的生态教育实践课堂随处可见。显微镜下,观察蝴蝶卵,了解蝴蝶的成长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的蝴蝶专家。“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贴在蝴蝶教室内的展板是同学们每天进入教室抬头第一眼所望,也是金陵小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陈晨开展环境教育的初衷与希望。“我们希望通过环境教育课,让孩子们认识生物,敬畏生命,从而从自身做起,开展一系列的行动去保护自然。”

做环境守护者

「小种子孕育大希望」

“这些种子能为中华虎凤蝶带来一个家。”张松奎指着带来的几袋种子笑着说。

在这堂生态文明第一课上,中华虎凤蝶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修复项目也正式启动,而种植杜衡就是项目中的重要内容。杜衡,是中华虎凤蝶唯一的寄主植物。每年3-4月份,中华虎凤蝶会选择杜衡作为产卵的“产房”。“可以说,杜衡就是中华虎凤蝶的‘摇篮’,他们的存在孕育着希望。”一颗颗杜衡的种子带着期待埋进了土壤里,而生长出的则是蝴蝶翩跹的美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当前和今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的情感,养成良好生态文明习惯,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已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赵月老师表示,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及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爱护野生动物、守护自然生态的热情,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生活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无限可能。

在绿色教育的路上,播下种子,触摸自然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在成长之路上,他们了解到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关注一花一树成长的奥秘,从小小的中华虎凤蝶出发,带着钻研带着好奇不断探索绿色发展。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