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乡村振兴

武宣县黄茆镇构建“123”模式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来源:改革网作者:王江 黄秀棉 李婕玉时间:2024-01-29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王江 黄秀棉 李婕玉)近年来,来宾市武宣县黄茆镇牢固树立“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念,以“123”模式,强组织、促发展、树新风,纵深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见行见效。2022年获评自治区首批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乡镇。

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

黄茆镇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配强基层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一是“1+1”工作法提升党建质效。为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黄茆镇采取“一个支部+一位结对联系组干”、“一项业务+一位业务骨干”、“一个难点+一套方法”的工作模式,确保各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分类管理评分定星、发展党员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采用“一线工作法”,班子成员“一周一下沉”带头抓工作推进、抓问题整改,推动各党支部“被动”变“主动”、 “压力”变“动力”,努力把联系村建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融合的多维联动,互促共进。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阵地上、党员冲在火线上”的“三上”模式,实现了3个月超额完成柳梧铁路509.8亩征地及迁坟84座等重项工作。二是“流动红旗”焕发支部新活力。坚持每月组织开展流动“红旗党支部”评比活动,通过将落实“五基三化”提升年清单、“三会一课”、党员分类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以及党员干部服务中心工作、创先争优等情况列入“流动红旗”评分表,进行“一月一评分、一月一颁布”,充分激活党组织内生动力。截至目前,黄茆镇8个行政村,其中有4个村党组织获评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称号,2个村党组织获评三星级党组织称号,星级化达75%。三是“五类课堂”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贡献。通过打造“理论课堂”、“红色课堂”、“云端课堂”、“乡间课堂”、“擂台课堂”五类特色课堂,培训达1.2万人次,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镇域内广西登高集团、北京驰普单板自动旋切智能烘干项目、漓源金陵饲料项目、金陵国家级生猪全产业链示范园区生猪养殖基地扩建等重大项目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两个国道经济”驿站

黄茆镇充分借助三江口港产城新区的崛起和209国道车流量支撑,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进行产业布局,建设国道经济乡村振兴南、北2个驿站,配套餐饮、自驾游服务、导览宣传、中转、农产品展销等综合服务。北片区以广西登高集团、尚文村、麻爪屯、根村独寨屯为主,一方面大力发展“全国一村一品”大果枇杷、凤梨、沃柑等特色产业,成立“百泉鲜果”产业示范基地,创新以“党建+百泉鲜果+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目前,“百泉鲜果”产业示范基地总种植面积约2500亩,其中大果枇杷800亩、黄金竹笋800亩、柑橘类300亩、坚果200亩、黄皮果200亩,年产值1000万余元,“百泉鲜果”成为该片区带动致富,稳定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党建+企业”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根村将村级集体经济入股广西登高集团,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449万元;南片区以新贵村大塘屯、玉村、灵口屯为主,依托村史馆、手工剪纸、尤克里里、红糟酸制作技艺、澳洲淡水龙虾、清泉鱼、蕃木瓜等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打造一条包含全域旅游、红色文化、农家乐、民俗体验、剪纸、自驾游等元素的党建引领国道经济南驿站示范群。2023年国庆期间,南、北2个驿站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把握乡风文明三个维度

黄茆镇下辖的8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些“来头”,其中获得“国字号”荣誉的就不少——玉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上额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尚文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黄茆镇的乡风文明建设“组合拳”。一是创建评比先进典型有“厚度”。黄茆镇于2022年9月开始启动乡风文明评选活动,评选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按照家庭自愿申报、村民大会审议公示、镇党委命名、村党支部授牌的方式,把评选活动延伸到村、落实到户,如“四好、一孝、五美、两清、一标、三文明”是该镇积极推评的内容。仅“四好”一项,就涵盖“好邻里、好婆媳、好丈夫、好媳妇”类别。同时,为进一步激发群众争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镇还将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与积分制挂钩,先进典型可享受双倍积分,此举有力推动群众长期持续参与评选创建的热情。截至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共评选出先进典型178户、先进人物103人,黄茆镇还涌现了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1人、全国最美家庭1户等。二是建设乡风文明阵地有“温度”。黄茆镇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室等阵地资源。该镇通过挖掘提炼当地历史文化、耕读文化和民俗文化,将有300多年历史的玉村李氏祠堂,改造成了集家风馆、村史馆、党员理想信念室和道德讲堂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礼堂,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三是组建乡风文明队伍有“密度”。每年“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丰收节等节点,该镇都会举办抛绣球、跳竹竿舞,制作五色糯米饭、包粽子等民俗活动,通过文化培育和传承培养越来越多的乡风文明建设者,目前,该镇注册志愿者2700多名,3年来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500多场。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