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李黄安时间:2024-01-26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近年来,江西省高校重要创新成果产出屡有突破,技术合同成交数和成交额快速增长。2022年合同成交数达 3472项,占全省比重的33.9%,合同成交额达43.43亿元,与 2017 年相比,成交数增长 432%、成交额增长 349%。然而,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现象依旧存在。
主要原因为:一是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现行科研评价“重研发、轻转化,重基础、轻应用”,科研“学术”重于市场“技 术”。二是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知识产权成果多是为结题验收、 职称评定而生,“任务”完成后便束之高阁。三是职务科技成果 权利归属方面界定不清晰,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企业、高校之间供需双方对接不畅。
在江西省两会上,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副主委,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熊涛建议:
瞄准市场需求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方便转”。充分利用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价值“熟果”, 力争实现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的突破。深化政企 校合作,围绕我省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决策 部署,结合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针对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活动,实现科技与市场无缝对接。
全面优化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愿意转”。加大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人才评价、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促进高水平、可转化的成果持续产出。将高校已有的部分权属清晰、 应用前景明朗、承接对象明确、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的职务科 技成果的所有权,以书面协议形式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让科技成果完成人与高校成为共同所有权人。完善赋权公示程序,发布 赋权范围及负面清单,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动力。
疏通技术转化供需堵点,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引导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成果申请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 估,提高专利技术的实用性和商业化前景。鼓励高校与省内外有 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公司合作,梳理现有专利成果,进行第三方评测,推进已授权的专利或成熟的技术尽快转移转化。通过“校企 通”等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平台,积极收集企业需求,通过线下技术需求对接会、技术交易会等,加强供需衔接。不断培育和 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支持高校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引导、科技扶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