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改革网时间:2024-01-09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近年来,围绕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井冈山市不断建立健全红色研学“规范管理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品牌打造机制、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努力把井冈山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和研学目的地。2023年,井冈山市共接待红色研学团队534批次18.76万人,同比最高峰时期增长25%,打造了继红色培训之后的又一红色教育“新名片”。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健全红色研学规范管理机制。深化全域统筹。制定出台《井冈山研学旅行规范发展实施方案》,成立由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的井冈山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六个工作组,统筹井冈山全域研学资源,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线路设计、市场营销等工作,系统制定高铁专列、研学团队等门票组合奖励政策,推动研学旅行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细化部门管理。将研学旅行细分为“组织、教学、食品、住宿、卫生、交通、安全”等七大环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制定出台《井冈山研学旅行社管理暂行办法》《井冈山研学教官管理暂行办法》《井冈山研学旅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清单式梳理部门职责任务,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规范行业管理。整合山内山外资源,推动24个红色研学机构、31个红色研学点,创建“红色研学产业联盟”,打造大井冈红色研学平台。结合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国家级乡村旅游标准化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创新开展旅游行业“微笑服务年”活动,定期评选行业服务标兵,不断规范红色研学服务人员从业行为。
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健全红色研学课程开发机制。盘活红色资源。以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开展集中连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行动。充分发挥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主题阵地作用,把革命旧居旧址转化为生动课堂。深入推进29个红色名村建设,大力开展红色阵地联建、红色基因联学、红色资源联享活动,让红色遗迹“活”起来。丰富特色课程。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创作红色话剧《我的红军哥》,编印《井冈精神代代传》等地方特色教材。开发形成“红色遗存现场学习课、红色故事情景教学课、红色拓展亲身体验课、红色歌谣激情互动课”四类课程体系65堂子课程。建立健全“学生自评、家长参评、学校比评”课程评价体系,目前有9个精品课程参选全国研学示范课程。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VR、AR、3D全息等数字技术,让红色资源“亮”起来。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列入首批承担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为契机,推进数字博物馆、元宇宙等红色文化智慧展示平台建设,完成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5件等级以上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全球首发“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红色数字藏品10000份。
三是坚持高质量打造,健全红色研学品牌培育机制。做强红色宣讲。创新推出“考、培、赛”三位一体育才模式,打造一支300余人的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组建以党史专家、红色讲解员、红军后代为主的井冈山精神宣讲团、神山村宣讲团,开展灵活多样的宣讲活动。打造红色研学师资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宣传、线上教师预约、日常监督管理等主体研发建设工作,目前,平台共计入驻教师306名。做优红色路线。创新“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研学实践”发展模式,重点推进长征文化主题公园、中国青少年军校、非常•井冈山等33个项目建设。牵头设立“湘赣边开放合作井冈山区域组团联席会”,联通周边县(区)红色资源,串珠成线打造13条红色研学主题精品路线。让学生重走红军路,亲身体验井冈山斗争历史,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入脑入心。做深红色演绎。用好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3D电影等系列红色精品项目,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可观可感、入脑入心。不断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包装引进《再上井冈山》体验项目、编制话剧《支部建在连上》等旅游演艺项目。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新进推出《星火》《觉醒》等旅游新业态,通过指尖的滑动、视觉的观感,不断增强红色研学感染力。
四是坚持高水平融合,健全红色研学融合发展机制。带动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红色研学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分批次分类型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同步制定考核标准,细化基础条件、研学内容、组织保障、安全保障等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提升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水平。推动红色研学基地与驻在村庄协同建设,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地所在村环境净化美化,实现各类场所全部达到 GB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规定要求。助力乡村文明。推动红色研学与乡村文明融合发展,着力将井冈山打造成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成立“映山红志愿服务宣讲队”“红色代办队”等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417支,注册志愿者2.8万余人,积极开展红色宣讲、红色代办、文化文艺、应急救援、家庭教育等服务,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助推乡村发展。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互利共赢模式,持续引导群众融入红色研学产业链,吃研学饭、走致富路。打造民宿500多家,床位1.12万张,高峰期间接带动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业。2023年,全市1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25万元以上,其中50-100万元以上的村21个,100万元以上的村20个,有效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