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乡村振兴

巴马“三化三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改革网作者:龚真泽时间:2023-12-29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龚真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信用杠杆化,激发宜居乡村建设动力

发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在乡村治理中的杠杆作用,不断激发行政村争先发展、农户主动发展、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的动力。自2017年以来,已授信农户11593户,授信金额12.5亿元;授信行政村109个,授信金额3.27亿元;授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4家,授信金额3.92亿元。“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和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一是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按照“信用优先、逐村规划、一村一策”思路,优先为信用评级高的村庄编制规划,2023年完成22个A级以上信用村低成本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同时,科学编制年度及中期乡村建设任务清单,2023年实施项目201个,2024-2025年计划实施项目439个,有序推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二是激发农户自我发展积极性。利用“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将信用转换成“真金白银”,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及配套政策,把信用评级与获得金融、产业、公共服务等相关政策支持挂钩,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观念,从“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竞相富裕的正向激励。截至目前,全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率99.70%,评出A级以上信用农户59369户,占总农户数的93.44%,累计为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24.08亿元。三是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动力。自2017年以来,全县评出信用新型经营主体220家,占总数的60.76%,累计为信用新型经营主体发放3.42亿元信用贷款,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全县66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由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建设。

聚焦产业生态化,释放宜业乡村建设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巴马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对巴马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路子。一是加快生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托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健康、长寿主题,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具有巴马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深化粤桂产业协作机制,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积极探索“田园+N”多元发展之路,构筑“生态‘静’养”“农耕‘动’养”“绿色‘食’养”“运动‘气’养”四大功能为一体化生态发展模式,培育打造优质生态农业,引进培育10多家企业,发展万亩“供深供港”高端蔬菜、富硒水稻产业,打造深圳国际食品谷巴马高端蔬菜、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形成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采摘、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积极推行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截至目前,通过供深示范基地认定5处、“圳品”认定10个,正在协助巴马正中长寿食品公司等4家企业9款产品申报“圳品”评定,产业协作额度及“圳品”认定数量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立足长寿休闲养生优越禀赋,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着重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七大产业领域,加快打造健康水产业、长寿食品加工业、文旅康养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四个生态产业发展集群。“养生天堂 长寿巴马”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巴马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甚至世界长寿养生的LOGO形象、IP品牌地。三是做强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巴马山茶油生态产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巴马双胞胎年出栏6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巴马茂雄生态康养农业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公司(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庭一业“庭院经济+”新业态模式,做大做优油茶、猪、鸡、优质稻、杂粮杂豆等5种特色优势产业,激发脱贫群众产业致富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脱贫群众产业覆盖。截至目前,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6.23%,2023年,累计发放产业以奖代补资金2964万元,涉及脱贫户(含监测户)12587户,推动全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生产经营净收入达699元。

聚焦治理联动化,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合力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近年来,巴马县创新“干群联动、力量联网、平台联通”的矛盾纠纷“三联”化解工作法,探索“候鸟人”综合治理新模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干群联动,“全链条”掌握矛盾纠纷。统筹基层法律服务资源,推行会商研判和联席会议等协作配合工作机制,采取“人民调解+心理咨询+法律服务”措施,打造“多机构联建、一平台多用”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阵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运转、“三官一律”和12348热线常态化服务,最大限度做到矛盾纠纷“当日受理、当日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力量联结,“全方位”调处矛盾纠纷。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多级划分区域网格,创新打造“1+5+N”的景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公安组织+企业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矛盾纠纷联排联解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工作,组织动员在巴马养生的各行业德高望重或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组建“银龄调解先锋队”,有效将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2020年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9起,成功化解率达95%。三是平台联通,“全时效”调处矛盾纠纷。推进“互联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建设,通过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开通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短信平安信息推送等方式,降低安全事故及案件发生率。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法治乡村建设等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依法办事。2023年以来,累计向群众推送养老和电信诈骗预警信息3.5万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0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那桃乡平林村成功入选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