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梁桂杏 甘开浪时间:2023-12-07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梁桂杏 甘开浪)港南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搭乘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东风”,秉持党管青年人才原则,对标人才强区战略要求,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写好“引、育、用”三大文章,积极广泛团结凝聚青年人才,让青年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建新功、立大业,助力青年人才在港南“有枝可依”。
写好“引人”文章,凝聚青年添活力
团港南区委主动融入港南区人才强区战略,抓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贵港市优秀科技人才评选管理办法》《港南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和工作规则系列文件》等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写好“引人”文章,凝聚青年人才落户港南添活力。
畅通区内外高校引才渠道。持续开展“高校+政府+名企”合作模式,落实广西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港南籍以及来港青年提供社会实践岗、政企实习岗、就业见习岗等就业见习机会,举办职场体验活动,拓宽发展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2022年以来,团港南区委共提供了“扬帆计划”及“返家乡”社会实践1500多个政企实习岗,选聘了9名应届大学生到就业见习基地工作,任用了324名大学生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岗位历练;对接人社部门,累计摸排区内外港南籍大学生649名,建立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实施精准“一对一”就业帮扶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精准推介就业信息,帮助青年了解港南、落户港南。
实施青年发展友好型社区项目。团港南区委贯彻落实团广西区委《关于印发〈青年发展友好型区域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选定港南区江南街道廉石社区为青年发展友好型社区试点,聚焦青年紧迫需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以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为指引,从优化就业质量、创业环境、生活场景、宜居水平等方面,打造青年创业基地、青年交流平台、青年友好型娱乐运动中心、宜居宜业的配套环境,以城市社区特色聚引青年来港成才。
实施“人才招聘+人才驿站”项目。“让更多的青年爱上广西,让青年在广西更有为”,团港南区委深入开展“广西青年爱广西”就业促进行动,结合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实施线上线下招聘会+青年人才驿站建设项目;收集港南区规上企业、民营企业、国有单位等优质企业招聘计划信息,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协助区委组织部、人社局等单位,加快青年人才驿站项目建设,不断写好“引人”文章。2023年共开展“广西青年爱广西”就业促进行动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1场,线上线下推介精准就业招聘信息200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5300多个。
写好“育人”文章,助力青年长才干
探索创新创业“协会+基地+商铺”联合育人模式。依托港南区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和2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5个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普及创业帮扶政策,人才政策;利用“免租商铺”“电商直播产业基地”两个项目,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创业指导、项目推进、创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截至2023年11月,港南区共举办6场创新创业沙龙,共有120名青年参加了免费电商直播带货培训课程。
举办“青春引擎”“青马工程”培训班。团港南区委深入贯彻团中央、团广西区委的部署要求,举办“青春引擎”基层团组织书记暨“青马工程”“千乡万村好青年”培训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就业创业知识专题授课、人才政策解读等内容,不断提高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开展青年建功竞赛系列荣誉评选活动。实施青年岗位人才锻造行动,激励青年在岗位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榜样等评选,提升青年干事创业热情,激励青年成长成才。2021至2023年,累计评选出18家自治区级、市级青年文明号,23支市级青年突击队,20名港南青年榜样和3名贵港市青年榜样。
写好“用人”文章,引领青年建功业
港南区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使用,给青年压担子、担大任,啃“硬骨头”,接“烫山芋”。在“急”的一线冲锋陷阵,在“难”的一线攻城拔寨,在“险”的一线闯关夺隘,在“重”的一线决战决胜。写好“用人”文章,引领青年建功业。
依托团代表联络站平台,进站履职尽责。港南区依托“一专一站两联”机制,下沉辖区9个镇(街道)全部挂牌成立团代表联络站,实现镇一级团代表联络站全覆盖,开启自治区、市、区、镇四级团代表混合编组进站开展工作。团代表、团员青年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工作,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团代表沟通交流会、助力乡村振兴、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等活动,听取青年意见建议,形成代表建议,督促解决一批青年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通了团代表联系服务青年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选聘大学生兼职副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突出政治标准,打破学历、职业、身份限制,从优秀大学生、青年党员、团员选拔真正愿意为党做青年工作、热爱共青团事业的基层团组织人才;通过双向选择、面试考核、严格把控,创新任用182名优秀在读大学生下沉到辖区9个镇(街道)172个村(社区)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极大地充实了基层团建的工作力量,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持续践行“青”字志愿品牌,服务党政大局。委派10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同时在全区各级团组织部署开展“乡村振兴 青春建功”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创城工作目标,落实创城主体责任,以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青年担当,创城有我”创城志愿服务活动,混合编组下沉村(社区)对创城薄弱环节进行整治提升;组织动员志愿服务团体、社会资源去帮助困难少年儿童点亮“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