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龚真泽时间:2023-12-07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龚真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钦州市学深悟透浙江“千万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在巩固“美丽钦州·乡村建设”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累计打造了17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5个案例入选“壮美广西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4个村被评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县被评为全国清洁乡村示范县、2个县被评为广西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单位、1个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美丽钦州建设
我市从2013年开始谋划推进美丽钦州建设,十年来,先后成立了钦州市“美丽村屯”建设工作专班、人居环境专责小组、乡村建设专责小组、乡村治理专责小组、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专班,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通过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实施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和美乡村建设,编印了“美丽村屯”主题宣传手册、钦州市“美丽村屯”基层自治和常态化管护口袋读本、钦州市“美丽村屯”操作图册、“美丽村屯”建设负面手册、低成本建设美丽村屯操作手册等工作手册。运用乡村振兴六项制度,发挥专班会议、调度会、现场推进会传导作用,压实市直单位、县(区)责任,通过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进全市乡村建设工作。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7860万元保障美丽村屯建设,累计打造了376个美丽村屯,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思想认识,深学细悟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系统学、专题学,将“千万工程”经验学深悟透,谋划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6月份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分别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调研报告》精神,准确把握精髓要义,结合钦州实际,抓好学习贯彻落实。7月份市委常委会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强调要以长江经济带等先进地区为标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产业发展。8月份市委农办组织召开2023年钦州市“千万工程”工作座谈会,集中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明确市直各单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短板内容。9月份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学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并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抓落实。10月份市人大党组(人大常委会主任为市“美丽村屯”工作专班主任)、市政协、市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建设。
强化经验运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聚焦乡村建设,打造宜居乡村。我市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为基础,以“美丽村屯”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走出了“低成本、有产业、能保持、可推广”发展路子,探索了“124”农厕后期管护模式,巩固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共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屯”精品示范村,基本实现“市有精品片区、县有精品线路、镇有精品村屯”布局,实现了景观聚人气、风貌美乡村。一是绘蓝图,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我市在美丽村屯建设的基础上,尊民意、出新招,推进“航拍规划一张图”,让老百姓的想法体现在规划图上。全市已累计编制221个行政村(社区)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覆盖52个镇,覆盖率达96.3%,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村庄规划覆盖率。二是补短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我市坚持农村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补短板、促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248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治理4条农村黑臭水体、实施19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推进44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项目,提升了群众满意度。累计创建广西森林乡镇3个、广西森林村庄27个、广西森林单位园区16个。三是抓建管,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我市围绕建管护,扎实推进农村硬件、软件功能再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了202个农村供水更新、改造、维护工程,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100个,逐步向村一级拓展覆盖。
(二)聚焦乡村产业,建设宜业乡村。我市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动力,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先后统筹资金6.5亿元,聚焦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纵向一体推进“一镇一品”建设、冷链仓储建设、预制菜产业、农产品高值化研究,推进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环节增值增效。23个村被评为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镇被评为广西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县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是壮产业,实施“一镇一品”三年行动。在30个镇推进9大产业发展,并依托长寿、富硒和生态优势,做大做强“钦”字号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名特优农产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214个,建成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出口基地11个,浦北陈皮、水牛奶等6款产品获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引进“一镇一品”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3个,茶叶2个,荔枝1个,陈皮1个,香鸡3个),引进白玉兰种源4个。自主选育的荔枝新品种“越州红”获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获列入自治区推广种植名录。二是畅循环,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73个,库容超过5万立方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钦州港区冷链枢纽发展,建成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国际冷链中心,建筑面积共计8.58万平方米,冷库存储总容量达5.52万吨。三是提价值,推进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发挥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龙头作用,联合江西师范大学成立了钦州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中心暨钦州市预制菜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功能化、市场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强龙头,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链强链。高位推进延链强链工程,建成3个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4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0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1个、全国“一村一品”村镇10个,基本实现了全市镇级行政区和产业类型全覆盖,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三)聚焦乡村治理,建设和美乡村。我市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石,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进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累计打造了751个文明村镇、2个自治区级清廉乡村示范村、12个市级清廉乡村示范村,《“拉黑约定”约出文明硕果》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案例。一是强堡垒,持续健全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245个党建工作站作用,抓好444个星级村党组织日常管理。创建农村领域党建示范点16个,成立临时党支部78个,组建党员先锋队217支,发动运河沿线2704名党员下沉运河项目建设一线。二是聚人才,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智力支撑。实施村干优选、支书优培、管理优化“三优计划”,选树50名担当作为好支书。创新开展面谈审核严把工作队员人选关,派强管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三是立规矩,逐步完善基层治理规章制度。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构筑“内引外联智力助村、参与自治民主议村、发展产业富民强村、开展慈善帮扶在村、化解矛盾和谐建村、倡导新风以德育村”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