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龚真泽时间:2023-12-07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龚真泽)群山环绕,青砖黛瓦,美如其名,样样齐美,她在十万大山余脉包围上执笔挥毫,“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激活”,红色热土跑出了乡村发展“加速度”,青砖瓦房的民居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她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方向迈步前进,让壮乡的风景美如画,壮乡的人民心似花,壮乡的人民情似蜜。
百美村位于钦北区贵台镇西北面,与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交界,交通便利,206乡道贯穿,距离八寨沟风景区15公里,距离南北高速南间出口8公里,到南宁、钦州车程均为60分钟左右,距离贵台镇8公里。辖区内共有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有675户2986人,其中有党员65名;村内90%以上是壮族人口,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群众文化;地处山区,林地资源丰富,共有耕地面积2748亩,林地面积10538亩,养殖水面面积223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水稻、松木、桉树和养殖鱼、鸭以及外出务工。
近年来,百美村坚持党建引领,在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民族团结等方面持续打出“组合拳”,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打造了那疋、果木等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源”,尽展“百美”之美。百美村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三星级党组织,被评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钦州市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钦州市清廉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作为“自治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专题培训班到钦北区开展现场教学”参观点。美丽村屯改善人居环境获中央主要媒体正面宣传报道,入选2023年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名单并获100万元支持。辖区内那疋村被确定为自治区2022年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发展试点、钦北区美丽村屯“十佳示范村”。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百美村牢牢牵住基层党建“牛鼻子”,发挥“群雁高飞头雁领”作用,积蓄乡村振兴组织力量。巩固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在村党员旗帜鲜明地推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党建等重要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 就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建言献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充分整合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等资源,科学规划设计突出民族特色和知青文化气息,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着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乡村,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发挥农村“田秀才”“土专家”在乡村振兴、农特产业精深加工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带动捐款捐物累计折算超40万元,群众共捐献青砖3.5万块以及各类材料一大批,让出菜地、宅基地5亩用于公共建设。培育美丽村屯建筑工匠、文化工匠等30多人,其中建筑施工匠负责砌墙、铺路、做排水沟;文化工匠负责修复、制作红色对联和墙体。那疋自然村从不起眼小村庄蝶变为‘网红’打卡村。打造那疋村“一组两会”乡村治理示范基地,大力推行党组织星级化管理,推动农村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落地见效,成功创建三星级党组织。组建一支以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先锋突击队,形成“镇包村、村包户、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联动工作模式。大力推行“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跟着组织走”活动,在美丽村屯建设中形成“头雁式”示范引领效应,党建“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干群“一股劲”,凝聚起乡村建设合力。
三链蓄力,产业兴旺钱袋鼓
利用本地山水资源禀赋优势,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模式,发展百美紫米、蛋鸭养殖、罗非鱼与澳洲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从事鸭子、罗非鱼养殖10多户。成立了贵台村百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有钦北区强美种养专业合作社、钦北区绿润种养专业合作社、钦北区绿润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打造了百美村紫米产业,规模70亩。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紫米种植产业,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党员志愿服务队,服务百美紫米特色产业育苗、插秧、包装、加工等全过程全环节,对村民种植的紫米稻谷,实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实现农村“好生态”向农民“鼓钱袋”蜕变。2019年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12万元,比2018年增长132%。2020年百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3万元。
三治融合,乡村和美有气质
百美村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共治共建模式,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成为全镇乡村治理示范村。通过党小组牵头,顾问团协助指导,户主会协商决议,理事会跟踪落实,志愿者服务的“组团会队”模式,乡贤能人发展成为村民小组、议事会(业委会)等组织骨干,围绕乡村建设等方面参事议事,以“小议事”推动“大和谐”。通过成立“平安建设宣传小分队”“巾帼志愿服务队”走进辖区村寨,以通俗易懂的壮乡话开展双语各类平安宣传进农村活动,用状语参与到矛盾纠纷调解中,统筹帮助村民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促进村民团结,让“不配合者”转变成“热心村民”,实现连续两年“三个无”,无吸毒人员参与“两抢一盗”案件、无外流贩毒人员、无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并通过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开展义务劳动、争相存美德换奖励,提升乡村治理的力度。期间,村民投工投劳参加美丽村屯建设,成为一道党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靓丽风景线。同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生态环境治理,绘就了一幅天蓝、山青、水绿、土净的生态画卷。开展“三清三拆”整治行动,突出塑造红色文化元素,整修恢复青砖瓦房门楹对联50多幅,在20多幅墙体上制作毛主席头像、䥥刀、锄头、红樱枪、党徽、国徽等。修缮改造知青文化馆,展现知青奋斗历程,传承知青文化,讲好“家门口”的好故事,营造了留有乡愁的村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