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探索调研

百色市乐业县探索构建“三体融合”集成改革体系 推动绿色发展

来源:改革网作者:吴莹洁时间:2023-11-08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吴莹洁)近年来,乐业县以推进绿色发展改革集成试点为契机,探索构建生态资源保护集成体系、绿色产业模式创新集成体系、绿色资源价值转化集成体系“三体融合”的绿色发展改革集成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引领、产业发展、生活富裕、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在2022年全区绿色转型发展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做法经验获《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报道。

探索构建生态资源保护集成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统筹加大环境保护和利用力度,促进生态资源增值。一是开展绿色发展机构改革,建立绿色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在全区率先成立县委直属的县委生态文明发展中心,落实固定编制6名,制定印发绿色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建设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系列方案,通过落实机构人员、强化规划引领,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县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为绿色发展奠定组织保障基础。二是加强战略谋划,建立绿色发展规划引领体系。将“生态文明立县”发展战略列为全县“十四五”发展战略之首,作出“实施‘大生态’行动,打造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决策部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融入全县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各领域。三是创新实施生态资源保护举措,建立绿色发展监督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自然保护地范围区域“一张图”,聘请1465名生态护林员,对辖区保护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常态化保护。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9.3%,监测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接近Ⅱ类标准。目前,获得各类生态补助2000多万元。

探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集成体系,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围绕“双碳”目标,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各产业与生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一是创新低碳高效农业产业转型新模式,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立足“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品牌优势,在全区率先启动乐业县碳中和低碳农业碳汇研究,建成百色市第一家有机肥料厂,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分类收集、发酵和循环利用,构建形成“农业废弃物+有机肥料+绿色农业种植”生态循环产业链,成为广西首个全县域使用有机肥的县份,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达5880亩、有机转换基地达4048亩。二是创新绿色“双碳”产业新引擎,推动绿色工业项目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入推进中广核·乐业扶贫风电项目建设,推行“入股分红+保底收益”模式,长期、稳定惠及全县63个脱贫村11万脱贫人口。截至目前,扶贫风电绿色工业样板项目一期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分红458余万元,该项目在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减贫案例”。三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新路径,推动绿色康养旅游发展。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引进深圳华侨城集团建设“奇幻农庄”农文旅融合项目,推进大石围天坑国家5A景区、百乐古镇等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建成大石围天舟、火卖地质公园研学基地等核心景点。2022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35万人次,旅游消费总收入34.6亿元。百坭村获评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刷把村获批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探索构建绿色资源价值转换集成体系,着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充分挖掘“青山绿水”资源潜能,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盘活机制。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建设,出台《乐业县EOD工作方案》,加快推动县内生态资源向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转化,完成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推进土地使用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获银行授信8000万元,贷款3500万元,盘活生态资源资产。二是建立绿色园区转换机制。大力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猕猴桃、茶叶、刺梨等特色有机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已建成自治区级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个、市级5个、县级6个、乡级20个、村级89个。三是建立助农增收回馈机制。通过县、乡(镇)、项目业主单位、村“两委”共同签订四方后期管护协议,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深度融合监管新机制。截至目前,已完成7个增减挂钩项目竣工验收,验收复垦为农用地面积90.27公顷,已拨付后期管护费22.4万元。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